學名
Stegostoma fasciatum  
發音 
Stegostoma fasciatum大尾虎鯊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ermann, 1783) 棲息深度 5 - 30公尺
中文名 大尾虎鯊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虎鯊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013 Stegostoma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豹紋鯊 
最大體長 35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長尾虎沙、沙條(臺東)、虎鯊(澎湖)、厚皮鯊(澎湖)、俺奧仔(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 
同種異名 Scyllia quinquecornuatum, Scyllium heptagonum, Squalus cirrosus, Squalus fasciatus, Squalus longicaudus, Squalus pantherinus, Squalus tigrinus, Squalus tygrinus, Squalus varius, Stegastoma fasciatum, Stegastoma varium, Stegostoma carinatum, Stegostoma fasciata ...共22筆..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Nakaya, K. 1973 Compagno, L.J.V. 1984 Compagno, L.J.V. 198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朱元鼎, 孟慶聞 等編 2001 
典藏標本 ASIZP0054486 ASIZP0080826 ASIZP0080827 ASIZP0807562 ASIZP0807563 ASIZP0917562 ASIZP0917563 FRIP01072 FRIP21865  
英文俗名 Zebra shark; Variegated shark; Leopard shark 
瀕危狀態 EN IUCN 瀕危狀態:瀕危(EN) A2abcd+3cd+4abcd 2003-04-30   
形態特徵

體幹圓柱狀,尾部側扁;體側具明顯之隆脊。頭圓錐形,稍縱扁;頭側不具皮褶。吻端寬圓。眼很小,側位,無瞬膜。鼻孔近口部,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鬚;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小,同大於眼徑或略小。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幾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中大,腹位,橫向。齒小,三尖頭型,即具中央齒尖,側邊各具1小齒尖。尾柄無側隆脊或凹窪。第一背鰭大於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起點前方;第二背鰭位於第一背鰭後方不遠;胸鰭寬大而圓;尾鰭很長,幾佔全長之一半,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尾鰭下葉前部不突出,中部低平,中部與後部間具缺刻,後部為小三角形,微突出,與尾鰭上葉間有一缺刻。幼體深褐色,具許多黃色細狹橫紋和斑紋;成魚黃褐色,具許多深色斑點,各鰭亦散佈許多深色斑點,腹面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與島嶼棚的沿、近海中大型鯊魚,舉凡砂泥底、石礫底、礁石區、珊瑚礁區等水域皆可見其蹤跡。夜行性,白天活動力遲緩。細長之體軀,使其可輕易穿梭於礁石岩洞、細縫間以尋找獵物。主要以軟體動物為食,亦捕食小魚。若激怒它,會展開攻擊行為,有潛在性之危險。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西至新加勒多尼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之新南威爾斯。臺灣分布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以一支釣、沈底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可馴養於大型水族箱內。本種因數量減少,生存受到威脅,目前已被IUCN列為瀕危魚種(Endangered species)。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