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obula birostris
Mobula birostris雙吻前口蝠鱝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Walbaum, 1792) 棲息深度 0 - 120公尺
中文名 雙吻前口蝠鱝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鱝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58 Mylioba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雙吻前口蝠鱝 
最大體長 910 cmWD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飛魴仔、鷹魴、鬼蝠魟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 
棲息環境 大洋  模式種產地
不詳 
同種異名 Brachioptilon hamiltoni, Cephaloptera stelligera, Cephalopterus manta, Cephalopterus vampyrus, Ceratoptera alfredi, Ceratoptera ehrenbergi, Ceratoptera ehrenbergii, Ceratoptera johnii, Manta alfredi, Manta americana, Manta brevirostris, Manta ehrenbergii, Manta hamiltoni ...共16筆..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2. Last, P.R. and J.D. Stevens, 1994. Sharks and rays of Australia. CSIRO, Australia. 513 p.  Coles, R.J. 1916 Coles Russell J. 191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Homma, K. etc. 1999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Sea devil; Prince Alfreds ray; Skeete; Pacific manta; Devil ray; Atlantic manta; Eagleray; Blanketfish; Devil-ray; Devilfish; Australian devilray; Manta; Great devil fish; Manta ray; Mantaray; Giant devil ray; Giant manta; Giant Atlantic manta 
瀕危狀態 I 農委會2020-04-28公告: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DD IUCN 瀕危狀態:數據缺乏(DD)  2002-01-01  華盛頓公約附錄2 華盛頓公約附錄2 
形態特徵

體盤極寬且角尖,體盤寬為體盤長之2.2-2.4倍。頭前具有一對像喇叭狀的鰭狀肢。眼睛位於側邊,微向腹面傾斜;眼球大,較出水孔寬約2倍;眼間隔很寬,比出水孔後緣之頭鰭前端距離為大,出水口小,橫橢圓型,寬比長約大2倍;鼻間距離等於口寬。尾短如鞭子。皮膚粗糙。嘴裂於頭部的兩鰭狀肢中間,嘴型平坦寬廣,僅下颌具有小型牙齒,牙齒細小,齒帶分布寬廣,幾乎佈滿下颌,縱列約100顆以上,前列牙排列不齊,後面則較整齊緊密。鰓裂很寬,前後距離約相等,第三鰓裂寬比第五鰓裂距離大1.9倍。體背呈橄欖色至黑色,頭側至肩區具有1對上緣與口裂平行而類似襪狀的灰白色大斑;上颌、下頜及口裂周邊一致為暗灰色至黑色;第五鰓孔處,有1對完全沿著鰓裂往下的大型三角形至半月形的黑斑;除此以外,腹面大致呈白色。生活於大洋水表面處,鮮少活動於近海處。(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棲息於暖水性中上層大型魚類。行動敏捷,有時上升於表層,徐游曬日,常翻起胸鰭端部於水面上,或跳躍出水,有時降入底層棲息。好成群游泳,雌雄常偕行;卵胎生。主食浮游甲殼動物,有時會捕食成群的小型魚類。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和溫帶海域。  

漁業利用

罕見大型魚種,通常被捕抓鮪魚之流刺網或魚叉捕獲,具食用價值,軟骨及魚皮可加工製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已於中華民國105年5月24日公告訂定「鬼蝠魟漁獲管制措施」,並自中華民國105年7月1日開始生效實行鬼蝠魟漁獲通報制度。本魚種於109年6月1日起已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