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lesiobatis daviesi  
發音 
Plesiobatis daviesi達氏深水尾魟
by: 李柏鋒
命名者 (Wallace, 1967) 棲息深度 44 - 680公尺
中文名 達氏深水尾魟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深水尾魟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52 Plesioba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達氏深水尾魟 
最大體長 27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達氏近魟、魴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澎湖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莫三鼻克海峽 
同種異名 Urolophus marmoratus, Urotrygon davesi, Urotrygon daviesi, Urotrygon daviesis   
參考文獻 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臺灣產土魟科魚類之系統分類研究(張弘俊,1985)  Wallace, J. H. 1967 Wallace, J.H. 1967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9909 ASIZP0063276 ASIZP0064534 ASIZP0065985 ASIZP0070199 ASIZP0070380 ASIZP0070702 ASIZP0070748 ASIZP0800645 ASIZP0910645  
英文俗名 Deepwater stingray; Davies' sting ray; Davie's stingray; Giant stingare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盤長佔全長58.3%,體盤寬56.4%。體盤長佔體盤寬約96.8%,吻最頂端到第五鰓裂的長56.8%,吻長34.5%,兩眼眶之間的寬度10.2%,兩出水口間的寬度17.4%。體盤瘦且圓,體盤長與體盤寬相等,無背鰭,尾部短於體盤寬及體盤長,吻尖端到洩殖孔的距離等於洩殖孔到尾部頂端的距離,尾部中間有一根毒刺。尾鰭細長,約為尾長的1/9。尾長則超過兩眼眶寬度的3倍或者兩出水口寬度的2倍以上。眼睛小,眼球直徑稍大於兩眼眶寬度的一半,出水口則大於眼睛。鼻孔大且左右分開,鼻瓣長且碰觸到嘴巴,後緣處有毛緣。體盤背部有細小的絨毛狀小刺,體盤腹部則無。尾部有齒狀的顆粒。體盤背部呈灰棕色,腹部呈白色,胸鰭及腹鰭邊緣原色較深。尾鰭為黑棕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與上層斜坡底層的軟質地,深度約44-780公尺。食小型魚類,鰻魚,螃蟹,蝦,龍蝦,頭足類動物與多毛類的蠕蟲。  

地理分布

印度-太平洋: 南非,莫三比克、印度南部、東至菲律賓,北至日本,南至澳洲。 也記錄自夏威夷群島。  

漁業利用

偶由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經濟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