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Dipturus kwangtungensis  
發音 
Dipturus kwangtungensis廣東長吻鰩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hu, 1960) 棲息深度 20 - 240公尺
中文名 廣東長吻鰩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鰩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48 Raj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廣東長吻鰩 
最大體長 75.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廣東老板鯆、魴仔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東北部、東沙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中國 
同種異名 Raja fusca, Raja kenojei, Raja kwangtungensis, Raja kwantung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Ishiyama R., 1967. Fauna Japonica. Rajidae (Pisces). Biogeographical Society of Japan , Tokyo 1967: i-vi, 28-2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8654 ASIZP0059919 ASIZP0060262 ASIZP0061176 ASIZP0065799 ASIZP0070378 ASIZP0075023 ASIZP0801143 ASIZP0911143 CAS214725 NMMBP03198 NMMBP03527 NTMP0157 NTMP0435 NTMP1396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Kwangtung skat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盤寬度約為體盤長的1.3倍,約吻長的3.5-4.0倍。吻長為眼直徑及兩眼眶距離的4倍。出水口小於眼睛;嘴到吻端的距離為嘴寬度的2倍。第三鰓裂間距約為第五鰓裂間距的4-5倍。前鼻瓣大,一直向嘴角延伸,鼻瓣後緣呈毛緣狀。嘴大且水平且稍呈波浪狀。牙齒小,排列整齊,約有34-37列。眼睛附近有7-11根刺圍繞,但出水口沒有刺。項棘有2-3根刺;雄魚背部中線有一列刺一直延伸到尾巴,而雌魚除了背部中線有一根較大的刺,其餘在尾部側邊的刺較小。體盤腹面前部有小刺。肩頰骨上的表皮有6-7個分泌黏液的孔。胸鰭側邊角度較圓,腹鰭前部鰭條刻痕很深,且形狀似足。兩背鰭大小相當或第一背鰭稍小於第二背鰭。第二背鰭到尾鰭間幾乎相連接,尾鰭下葉消失。體盤背部呈乎棕色,且具有不規則的斑塊。腹部呈灰棕色,腹鰭前部的末梢及洩殖孔周圍呈白色。感覺孔深咖啡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深海底棲生物,深度約292-1025公尺。  

地理分布

模式和副模式標本三尾,採自閘坡,存於上海水產學院。  

漁業利用

偶由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經濟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