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Dipturus tengu  
發音 
Dipturus tengu天狗長吻鰩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Fowler, 1903) 棲息深度 80 - 150公尺
中文名 天狗長吻鰩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鰩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48 Raj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天狗長吻鰩 
最大體長 9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天狗老板鯆、魴仔、烏魴(澎湖)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澎湖 
棲息環境 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松島灣 
同種異名 Raja tengu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Ishiyama R., 1967. Fauna Japonica. Rajidae (Pisces). Biogeographical Society of Japan , Tokyo 1967: i-vi, 30-3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1154 ASIZP0062360 ASIZP0066136 ASIZP0066154 ASIZP0801905 ASIZP0801915 ASIZP0911905 ASIZP0911915 NMMBP03500 NMMBP04558 NMMBP06012 NMMSTP00914 NTUM06687  
典藏基因2012-01-0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Acutenose skate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吻非常長且狹窄。體盤寬度約尾長的1.6倍(成熟雄魚)、1.7倍(成熟雌魚)。兩眼眶距離寬且扁平,兩眼眶寬及吻長的比例在成魚時變異較大,其範圍在4.3-5.3倍。眼睛小,兩眼眶距離為眼直徑的1.0-1.8倍(成魚階段)。當成熟時,背部的刺超過體盤中間、體盤邊緣吻的尖端(雌)、眼框內全部的部位(雄)及頭部腹面也有微小的刺分布;眼眶邊緣的刺不規則排列,一般只有一根,但偶爾會有2-4根。體盤背部的中間會有一列刺一直延伸到尾部,數量約為20-40根,而雌魚數目大於雄魚。兩背鰭之間也有刺,其中完全成熟雌魚之特徵為一列大刺分布在尾部,有時在尾部邊緣也會生長尖刺。體盤腹部除了頭不以外其餘皆為平滑。背部顏色成不均勻的棕色或接近灰棕色。(陳柔蓉、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棲息於沙泥底部,捕食無脊椎動物及魚類, 卵生。  

地理分布

常見於臺灣西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由底拖網捕獲,非重要之經濟魚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