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allogobius flavobrunneus  
發音 
Callogobius flavobrunneus黃棕硬皮鰕虎
by: ©South African Institute of Aquatic Biodiversity (SAIAB)
命名者 (Smith, 1958) 棲息深度 4 - 10公尺
中文名 黃棕硬皮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黃棕美鰕虎魚 
最大體長 7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甘仔魚、狗甘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小琉球、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莫三鼻克 
同種異名 Mucogobius flavobrunneus   
參考文獻 1.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2. Hoese, D.F., 1986. Gobiidae. p. 774-807. In M.M. Smith and P.C. Heemstra (eds.) Smiths' sea fishes. Springer-Verlag, Berlin ;3. Nakabo, T. 2002. Fishes of Japan with pictorial keys to the species, English edition I. Tokai University Press, Japan, pp v-866.  Smith, J. L. B. 1958 Lachner, E. A. etc. 197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62956 NTOUP201203-185  
英文俗名 Slimy gob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Ⅵ;第二背鰭:Ⅰ, 9~10;臀鰭:Ⅰ, 8;胸鰭:16~18。縱列鱗 32~40。身體延長,前部圓筒型、後部側扁;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4.5倍,呈現鈍圓狀。頭稍平扁,頭寬稍大於頭高;吻稍約等於眼徑長。上頜於眼睛前端具有肉質皮瓣構造數個。身體之鱗片僅在第二背鰭下的後方處。腹鰭不癒合成吸盤狀,但有小而可見之基膜相連;尾鰭圓形。體呈淡黃褐色,眼下及頰部具有多條棕色條紋;體側上有約多個不規則的橫狀帶,並有一些白色的小皮褶散布其中。第一、二背鰭具有縱條紋;第二背鰭中間末端有暗色斑塊;胸鰭有數條點狀橫條紋;腹鰭淺色;臀鰭亦具有數條縱條紋;尾鰭具多條褐色點狀橫帶。(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棲所生態

生活在熱帶沿岸岩礁或珊瑚礁區礁沙底質的暖水性小型底層魚類。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由紅海南至巴扎魯,北至臺灣、日本。臺灣發現於小琉球及東沙島。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