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Herler, Jürgen |
||||||||
命名者 | Jordan & Seale, 1906 | 棲息深度 | 1 - 1-公尺 | |||||||
中文名 | 細身磯塘鱧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鰕虎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460 Gobi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細身磯塘鱧 | |||||
最大體長 | 2.0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狗甘仔、甘仔魚、雙斑磯塘鱧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北部
![]() |
|||||||
棲息環境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Eviota stigmapteron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英文俗名 | Twospot pygmy goby; Twospot goby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第一背鰭VI;第二背鰭 I , 8-9 ; 臀鰭I , 7-8;胸鰭 16-17 ; 腹鰭 I , 5 ; 體側縱列鱗為23-25;橫列5-6;背鰭無前鱗;體細長,前部稍粗壯而後部側扁,頭大,頭長約頭寬的1.27倍;吻端稍尖,吻端約與眼徑相等;眼大,但位頭前部近背緣;尾柄長且寬,較其寬度稍長;尾呈截尾型;腹鰭分離;前鰓蓋具感覺管;前眼肩感覺管具孔;尾柄具一黑點;第一背鰭具縱斜帶;臀鰭上肢緣具黑點6個,前四個向下延伸入臀鰭;胸鰭基具二黑點;鰓蓋及前鰓蓋具三橫列小黑點。(2019/05/31) |
|||||||||
棲所生態 | 生活在熱帶海域,以胸鰭支撐啪附於岩石上。肉食性,以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北至日本,南到澳洲大堡礁等。臺灣發現於北部海域。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