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althopsis tiarella  
發音 
Malthopsis tiarella斑點海蝠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1902 棲息深度 80 - 450公尺
中文名 斑點海蝠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蝙蝠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33 Ogcocephal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斑點海蝠魚 
最大體長 10.5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棘茄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駿河灣 
同種異名 Malthopsis lutea   
參考文獻 Ho, H. C. & K. T. Shao, 2010. A review of Malthopsis jordani Gilbert, 1905,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batfish from the Indo-Pacific Ocean(Lophiiformes: Ogcocephalidae). Bull. Natl. Mus. Nat. Sci., Ser. A, Suppl. 4, pp. 9–19   Jordan, D. S. 1902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Hsuan-Ching Ho etc. 2010 
典藏標本 ASIZP0065403 ASIZP0072182 ASIZP0800797 ASIZP0800798 ASIZP0910798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英文俗名 Spearnose seaba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頭部與身體前半部形成三角型體盤;體盤接近銳角三角形;前方具有一喙(rostrum),由一個主要中央棘以及兩個側棘所組成;中央棘中大,斜向上。眼睛小;眼間距較窄。鋤骨具齒,形成齒叢;腭骨具齒,形成方形齒落。體盤表面具有相當多小型之錐狀盾鱗(buskler)以及無數細棘。體盤兩側各具一下鰓蓋棘,不甚發達,僅末端具有一些小刺。腹部具有許多小型的盾鱗,盾鱗間具有相當多細棘。背鰭相對較小。臀鰭向後延伸達尾鰭基部。體色灰黑色,體盤中央偶具有黑色斑點。本種與M. kobayashii相當接近,僅背鰭數量較多,兩者很有可能是同種。(何宣慶 2012/12)

棲所生態

深海底棲性。不具游泳能力,僅以特化之胸鰭及腹鰭在海底爬行,可能可以藉由鰓孔產生噴射能力前進。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母魚通常產下筏狀卵塊,內具有相當多的卵粒。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包括日本、臺灣、菲律賓等。臺灣分布於西南海域。 

漁業利用

魚體小型,除學術研究外,不具食用價值。一般以下雜魚處理之。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