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
||||||||
命名者 | Ochiai & Amaoka, 1962 | 棲息深度 | 20 - 100公尺 | |||||||
中文名 | 壯沙鰈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冠鰈科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499 Samar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高知沙鰈 | |||||
最大體長 | 6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 |||||
世界分布 | 西北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北部
![]() |
|||||||
棲息環境 |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英文俗名 | Righteye flounder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橢圓形,背、臀緣呈弧形,標準體長為體高的2.2-2.6倍;兩眼均在右側。頭小,圓鈍,腹緣圓滑,背緣較凹。吻稍長於眼徑,眼間距小且具鱗片。口小,傾斜,對稱;上頜達眼前處;齒呈絨毛狀,前側齒2列,後側齒不連續。鰓耙薄且小;兩側被櫛鱗,鰭皆裸露;側線直線狀,在胸鰭處稍上揚,側線鱗數45-52。背鰭正常,起點在眼之前,軟條數62-70;臀鰭軟條數46-53;胸鰭第1鰭條呈絲狀,長於頭長,軟條數4;尾鰭尖圓形。體淡褐色至黃褐色,沿背、腹緣及側線上下有許多暗色小點,奇鰭上亦有一些小斑點,胸鰭一致為黑褐色;盲側體白色或灰白色。 |
|||||||||
棲所生態 | 沿岸底棲性魚類,較常出現於砂泥底質。以底棲魚類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臺灣。臺灣東北部海域可見。 |
|||||||||
漁業利用 | 較罕見之魚種,偶為底拖網捕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