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teraclis aesticola  
發音 
Pteraclis aesticola帆鰭魴
by: ©Arceneaux, Stuart: NMFS/PIRO Observer Programs
命名者 (Jordan & Snyder, 1901) 棲息深度 0 - 100公尺
中文名 帆鰭魴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烏魴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67 Bram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帆鰭魴 
最大體長 61.0 cmT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深海三角仔、黑飛刀、黑皮刀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Bentenia aesticola   
參考文獻 Fishes of Japan(Nakabo, 2013).  Jordan, D. S. etc. 1901 
典藏標本 ASIZP0065231 ASIZP0080039 ASIZP0801176 ASIZP0807351 ASIZP0911176 ASIZP0917351  
典藏基因2008-03-24,Kui-Ching Hsu,CO1,100% 2016-01-16,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Pacific fan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頭背部平滑。口大形,傾斜。吻鈍;下頜突出。上下頜有纖細牙齒。體被細鱗,鱗片中央有小棘;體側縱列鱗數50-51。無側線;背鰭及臀鰭上無細鱗,但基底有鱗鞘。背鰭單一,起點在吻部中央,眼緣前方,特別延長而與鰭膜連成一大片,且前5根鰭條較其餘鰭條為粗;臀鰭起點在胸鰭基部前或稍後的下方,亦是一整片;左右腹鰭小;尾鰭叉形。體色為銀白色或微黃,死亡後魚體迅速轉變為灰褐色至黑褐色。背、臀鰭灰黑色;腹鰭及尾鰭後半部暗色,前半部則色淡;胸鰭基底暗色,餘則淡色或稍暗。(2015/12/16 李茂熒、林沛立編寫)

棲所生態

大洋性底棲魚類。肉食性,以其他的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等為主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海域,西至日本南端,東至復活島、加州南方週邊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延繩釣、大型流刺網等漁法捕獲,通常本種魚都是偶獲,數量並不多,故並非臺灣主要經濟魚種。一般市場亦不常見,魚肉尚佳,紅燒或煮味噌湯皆可。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