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corpaenopsis cotticeps  
發音 
Scorpaenopsis cotticeps杜父擬鮋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Fowler, 1938 棲息深度 15 - 70公尺
中文名 杜父擬鮋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鮋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304 Scorpae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杜父擬鮋 
最大體長 6.3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石獅子、虎魚、石崇、石狗公、沙薑虎、石降、過溝仔、臭頭格仔、石頭魚 
世界分布   台灣分布 西部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塔威塔威群島 
同種異名 Scorpaena picta, Scorpaenopsis iop, Scorpaenopsis simulata, Scorpaenopsis zanzibarensis   
參考文獻   Fowler, H. W. 1938 
典藏標本 ASIZP0061966 ASIZP0900440  
英文俗名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中長且橢圓,稍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35-2.75倍。頭中大,標準體長為頭長之2.0-2.15倍,棘稜具明顯的鋸齒狀。眼大,上側位;頭長為眼徑之3.55-4.2倍。頭長為眼間距寬之7.0-7.8倍。口中大,上端位,斜裂且角度極度傾斜,與水平呈60-70°。吻部短,頭長為吻部之3.9-4.55倍。眶下脊具4棘,第一棘位於淚骨上。上鰓蓋棘雙分岔。眼間脊沿側面發散,向後延伸至鼓棘頂端,脊之高度也隨之增加。眼後棘由1低矮的脊與鼓棘連結。無冠狀棘。枕骨凹陷。眶下凹陷。眼上觸角形態多變,長短不一。側線縱鱗列:33-37。背鰭硬棘與鰭條有鰭膜相連,硬棘部的基底長於軟條部的基底,具硬棘 XII,軟條 9;臀鰭具硬棘 III,軟條5;胸鰭圓寬,無鰭條分離,軟條18-19;腹鰭胸位,延伸至肛門,具硬棘 I,軟條5;體褐紅色,尾柄通常具1不規則白色橫帶;有時在背鰭第九硬棘至軟條部散布白色點斑。枕骨凹的後緣通常具1黑色縱帶。鰓蓋皮瓣下具1黑斑。(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棲所生態

本種主要棲息於碎石堆或沙地環境,水深15-70m。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至索馬利亞經波斯灣,東至西太平洋包括日本、南中國海、菲律賓與澳洲。臺灣發現於西部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偶爾於底拖網所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