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Stegastes apicalis  
發音 
Stegastes apicalis尖斑高身雀鯛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De Vis, 1885) 棲息深度 1 - 5公尺
中文名 尖斑高身雀鯛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雀鯛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11 Pomacent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尖斑眶鋸雀鯛 
最大體長 1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厚殼仔、黑厚殼仔、黑咬者婆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澳洲大堡礁 
同種異名 Pomacentrus apical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De Vis, C. W. 1885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098 ASIZP0059097 ASIZP0061390 ASIZP0067280 ASIZP0802361 ASIZP0912361 FRIP01329 NMMBP00454 NMMBP05859 NMMBP06069 NMMSTP00046 NTMP0895 NTUM03373 NTUM03374 NTUM03375 NTUM03376 NTUM03377 NTUM03378 NTUM03379 NTUM03380 NTUM03381 NTUM04776 NTUM04778 NTUM04779 NTUM04780 NTUM04781 NTUM04782 NTUM04783 NTUM04784 NTUM04791 NTUM04901 NTUM04902  
典藏基因2008-08-28,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Australian gregor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橢圓形而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1.8-2.2倍。吻短而鈍圓。口中型;頜齒單列,小而呈圓錐狀。眶下骨裸出,下緣具鋸齒;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鰓蓋骨後緣無鋸齒。體被櫛鱗;背前鱗延伸至鼻孔;側線之有孔鱗片19-21個;側線與背鰭硬棘中央間有鱗列3.5;胸鰭基部內面不被鱗。背鰭單一,軟條部不延長而略呈角形,硬棘XIII,軟條15-17;臀鰭硬棘II,軟條13;胸鰭鰭條19-21;尾鰭叉形,上下葉末端角形。體一致呈深褐色;頭部與體的前背部有黃色或淡紅的色暈;鱗片具暗褐色緣而形成網狀格;頭部、胸部及體側後部散佈一些小藍點。背鰭硬棘部紅褐色,具有橘色的外緣且延伸至軟條部的外緣;另外在第II至第III硬棘間的末梢部份上有一黑斑;腹鰭與臀鰭的前緣是藍色;尾鰭上葉的未端橘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死珊瑚露頭的周圍、潟湖中的碎石區及在礁岩的外部邊緣。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澳洲東岸昆士蘭省的大堡礁和新南威爾斯省,以及臺灣、烏維亞環礁、Loyalty Islands等。臺灣發現於北部、南部、東北部及綠島等地。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雀鯛,可食用,一般不為漁獲對象魚。有人將其作觀賞魚之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