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abroides dimidiatus  
發音 
Labroides dimidiatus裂唇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Valenciennes, 1839) 棲息深度 1 - 40公尺
中文名 裂唇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裂唇魚 
最大體長 1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魚醫生、藍倍良、漂漂、柳冷仔、半帶擬隆鯛、藍帶裂唇鯛、魚仔醫生(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埃及蘇伊士灣 
同種異名 Cossyphus dimidiatus, Labroides dimida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Randall, J.E., G.R. Allen and R.C. Steene, 1990.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Hawaii. 506 p.  Cuvier, G. etc. 1839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9503 ASIZP0059514 ASIZP0067116 ASIZP0071642 ASIZP0802140 ASIZP0804958 ASIZP0912140 ASIZP0914958 NMMBP00207 NMMBP03123 NMMBP03144 NMMSTP00707 NTUM03730 NTUM03918 NTUM03919 NTUM03920 NTUM03921 NTUM04355 NTUM07042 RUSI34957  
典藏基因2008-08-04,張榮樺,CO1,100% 2011-01-15,張家豪,CO1,%
英文俗名 Wrasse; Cleaner wrasses; Bridled beauty; Blue diesel wrasse; Cleaner wrasse; Bluestreak cleaner wrasse; Bluestreak cleane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型,側扁;頭圓錐狀,口小,下唇分成兩片;齒小且尖,前方具對犬齒;前鰓蓋緣平滑;鱗片小,頰與鰓蓋被鱗;側線完全。D. IX, 11-12;A. III, 10;L.l. 52-53;尾鰭截形或稍圓形。體白色,體背較暗色,自口經眼至尾鰭具一漸寬的黑色帶;背鰭第一與第三棘間具一黑斑;臀鰭白色,基部具黑縱帶;尾鰭上下葉白色;偶鰭無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區,深度範圍在1-20公尺之間,極常見的魚類。它有替其他的魚清理其身上寄生物的習性,因此有「魚醫生」的稱號,它可以將方圓15-30公尺以內的大型魚類,像石斑魚、蓋刺魚的皮膚、鰓蓋內或口腔內的寄生物體清得一乾二淨。這些大魚會改變體色或是擺出特別的動作姿態,向「魚醫生」表示需要清潔,進而張大了嘴,或把鰓蓋打開來,讓它在身上跑來跑去地清除細小橈腳類或甲殼類而這些體型巨大的魚類並不會傷害裂唇魚,反而一點兒也不介意,還好像很感激「魚醫生」替它們所做的服務,裂唇魚同樣地也會以特定的體色或動作來尋問是否需要幫忙。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東非到萊恩、馬貴斯及杜夕群島,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海域,南至羅得豪島及拉帕等。臺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非食用經濟魚種。在臺灣較常見的魚醫生即是本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