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Iniistius aneitensis  
發音 
Iniistius aneitensis安納地項鰭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62) 棲息深度 12 - 92公尺
中文名 安納地項鰭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短頸鰭魚 
最大體長 2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紅姑娘仔、紅新娘、豎停仔、胭脂冷、角龍、平倍良、楔鯛、離鰭鯛、虹彩鯛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綠島、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新赫布里底群島 
同種異名 Novacula aneitensis, Xyrichthys anaitensis, Xyrichthys niveilatus, Xyrichtys aneit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Randall, J.E., G.R. Allen and R.C. Steene, 1990.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olulu, Hawaii. 506 p.  Randall, J. E., G. R. Allen etc. 1990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5875 ASIZP0055879 NTOU-AE6066  
英文俗名 White-blotch razor wrasse; Yellowblotch razorfish; Whitepatch razorfish; Pale razo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極側扁;背緣銳脊狀,高陡隆起;頭部眼上方圓,往下至吻部幾垂直。吻鈍;口中大,前位,略可向前伸出;上下頜各具錐形牙一行,前端各具彎形犬齒各一對。前鰓蓋邊緣具鋸齒。體被中大圓鱗;眼下方被有少數鱗列,而未達口後緣;側線中斷,不連續。D. IX, 12;A. III, 12;P. 11-12;L.l. 20-22+4-5;G.R. 6-8+10-13;背鰭II、III棘間具膜相連;胸鰭下側位;腹鰭胸位,第一軟條延長成絲狀,但不及臀鰭起端;尾鰭圓形。幼魚體一致呈黑褐色,吻端至頭背淡色,或體呈淡黄褐至褐色,體側具4-5條黑褐色寬橫色,眼下暗色橫紋明顯。成魚體呈淡灰色,或略帶粉紅色;頭部淡色,眼下暗色橫紋無或不明顯;體側具3-4條暗色寬橫帶,或不顯而僅於背鰭基部留下暗色斑駁,體側另於胸鰭正下方具一大型白斑,白斑前緣具黄色斑駁者為雄魚,暗色斑駁者為雌魚。以前所記載之離鰭虹彩鯛(Xyrichtys aneitensi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乾淨清澈且為砂泥底的潟湖區或礁緣外圍區;通常大群的活動,偶爾也當個獨行俠。白天捕食附著於海床的貝類,以及在岩上攀爬的小型甲殼類,晚上則鑽入砂地裡休息。當受到驚嚇時,立即鑽到砂泥底躲藏。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查哥斯群島(Chagos Islands)到夏威夷群島、萬那杜等,北至日本琉球與臺灣海域,南至大堡礁等。臺灣分布於南部及澎湖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體色多彩多姿,是較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亦可食用,味道鮮美,適合煎食,海鮮店常可品嘗到。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