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Iniistius baldwini  
發音 
Iniistius baldwini巴氏項鰭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Evermann, 1903) 棲息深度 10 - 132公尺
中文名 巴氏項鰭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隆頭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12 La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鮑氏頸鰭魚 
最大體長 20.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紅姑娘仔、紅新娘、豎停仔、胭脂冷、角龍、平倍良、麗楔鯛、星離鰭鯛、麗虹彩鯛、丁斑(臺東)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夏威夷 
同種異名 Hemipteronotus baldwini, Hemipteronotus jenkinsi, Xyrichtys baldwin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Parenti, P. and J.E. Randall, 2000. An annotated checklist of the species of the labroid fish families Labridae and Scaridae.. Ichthyol. Bull. J.L.B. Smith Inst. Ichthyol. (68):1-97  Parenti, P. etc. 2000 Randall, J.E. etc. 2008 
典藏標本 ASIZP0057521 ASIZP0059519 FMNH52197Holotype FRIP21069 NMMBP02217 NMMBP02234 NMMBP03310 NMMBP05142 NMMSTP00331 NTOU-AE6068 NTUM06408 NTUM07141 RUSI35697  
英文俗名 Baldwin's wrasse; Spotted razo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極側扁;背緣銳脊狀,高陡隆起;頭部眼上方圓,往下至吻部幾垂直。吻鈍;口中大,前位,略可向前伸出;上下頜各具錐形牙一行,前端各具彎形犬齒各一對。前鰓蓋邊緣具鋸齒。體被中大圓鱗;頰部被鱗片,自眼下方延伸至口緣後方。D. IX, 12;A. III, 12;P. 12;L.l. 21+4;G.R. 7+12;背鰭II、III棘間具膜相連;腹鰭第一軟條延長成絲狀,幾達臀鰭第一軟條緣。體淡橄欖綠;背鰭第VI-VII棘下方體側有一約佔2-5鱗片寬之黑斑,黑斑所在之最下方鱗片即第八或九側線鱗,體側另於胸鰭正下方具一大型白斑,白斑前緣具黄色斑駁;背鰭與臀鰭淡藍色,有些許的淡黄色至橙黄色斑點;尾鰭有 8條垂直淡黄色點帶。以前所記載之麗虹彩鯛(Xyrichtys evide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乾淨清澈且為砂泥底的潟湖區或礁緣外圍區;通常大群的活動,偶爾也當個獨行俠。白天捕食附著於海床的貝類,以及在岩上攀爬的小型甲殼類,晚上則鑽入砂地裡休息。當受到驚嚇時,立即鑽到砂泥底躲藏。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區,包括越南、日本、臺灣及夏威夷群島等。臺灣各地海域皆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之隆頭魚,體色多彩多姿,是較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亦可食用,味道鮮美,適合煎食,海鮮店常可品嘗到。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