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李柏鋒 |
||||||||
命名者 | Oshima, 1919 | 棲息深度 | 0 - 3公尺 | |||||||
中文名 | 斯奈德小鲃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鯉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102 Cyprin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斯奈德小鲃 | |||||
最大體長 | 9 cm | 觀賞魚類 | 是 | 其他中文名 | 史尼氏小鲃、史尼氏二鬚鲃、紅目鮘、紅目猴、牛屎鯽仔、四點金仔(南投)、三吋仔(桃園) | |||||
世界分布 | 臺灣、中國 | 台灣分布 |
![]() |
|||||||
棲息環境 | 純淡水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臺灣河川溪流的指標魚類 第一卷 初級淡水魚類(陳義雄, 2009)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 |||||||||
英文俗名 | Snyder's barb | |||||||||
瀕危狀態 | ![]() ![]() |
|||||||||
形態特徵 | 背鰭III,8;臀鰭2(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胸鰭1(不分枝軟條)+ 10-11(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咽齒式 5,3,2-2,3,5;側線鱗數 23-25。體延長而側扁,略高。頭略短。吻短小。口小略下位。口角具有極短小的頜鬚一對,極細微而不易察覺。體被較大的圓鱗,背鰭及臀鰭基部有鱗鞘,側線完全。幼、雌魚體色偏黃,甚至鮮黃色;雄魚背側青藍色金屬光澤明顯,腹部呈鮮橘紅色。體側中央具有四個約略呈橢圓的塊狀黑斑,體背部散布若干不規則小黑點;鰓蓋後緣另具一條細長黑色斑紋;背鰭起點下方亦有一個黑斑。眼部虹膜上半呈紅色。各鰭橘黃至橘紅色。 |
|||||||||
棲所生態 | 初級淡水魚。為平地河川、湖泊及溝渠中偶見的小型魚類。雜食性。主要以藻類、水生昆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
|||||||||
地理分布 | 本種分布於臺灣北部及中部地區的溪流、河川的緩水域或靜水域的湖泊、溝渠、池塘等水體中。由於中下游棲地受到開發破壞及污染嚴重的影響,現存族群量偏低且不穩定。中國大陸也有族群。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類,或可當觀賞用魚。近年來台灣族群受到棲息地破壞、外來魚種入侵及水域污染的影響,現已不容易看見野生族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