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untius snyderi
Puntius snyderi斯奈德小鲃
by: 李柏鋒
命名者 Oshima, 1919 棲息深度 0 - 3公尺
中文名 斯奈德小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斯奈德小鲃 
最大體長 9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史尼氏小鲃、史尼氏二鬚鲃、紅目鮘、紅目猴、牛屎鯽仔、四點金仔(南投)、三吋仔(桃園) 
世界分布 臺灣、中國   台灣分布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臺灣南投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臺灣河川溪流的指標魚類 第一卷 初級淡水魚類(陳義雄, 2009)  Oshima, M. 1919 陳義雄, 張詠青, 邵廣昭 2005 
典藏標本 ASIZP0065716 ASIZP0065722 ASIZP0065724 ASIZP0801324 ASIZP0801325 ASIZP0801330 ASIZP0911324 ASIZP0911325 ASIZP0911330 FMNH59093Lectotype NMNSF00784 NMNSF00785 NMNSF01095-A NMNSF01095-F NMNSF01357 NMNSF01477 NTOUP201005-230 SU23079Paralectotype SU23134Paralectotype SU23143Paralectotype  
典藏基因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柯慧玲,CO1,100% 2012-01-02,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Snyder's barb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EN 2017淡水魚紅皮書:EN
形態特徵

背鰭III,8;臀鰭2(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胸鰭1(不分枝軟條)+ 10-11(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咽齒式 5,3,2-2,3,5;側線鱗數 23-25。體延長而側扁,略高。頭略短。吻短小。口小略下位。口角具有極短小的頜鬚一對,極細微而不易察覺。體被較大的圓鱗,背鰭及臀鰭基部有鱗鞘,側線完全。幼、雌魚體色偏黃,甚至鮮黃色;雄魚背側青藍色金屬光澤明顯,腹部呈鮮橘紅色。體側中央具有四個約略呈橢圓的塊狀黑斑,體背部散布若干不規則小黑點;鰓蓋後緣另具一條細長黑色斑紋;背鰭起點下方亦有一個黑斑。眼部虹膜上半呈紅色。各鰭橘黃至橘紅色。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為平地河川、湖泊及溝渠中偶見的小型魚類。雜食性。主要以藻類、水生昆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本種分布於臺灣北部及中部地區的溪流、河川的緩水域或靜水域的湖泊、溝渠、池塘等水體中。由於中下游棲地受到開發破壞及污染嚴重的影響,現存族群量偏低且不穩定。中國大陸也有族群。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或可當觀賞用魚。近年來台灣族群受到棲息地破壞、外來魚種入侵及水域污染的影響,現已不容易看見野生族群。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