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張詠青 |
||||||||
命名者 | (Sauvage & Dabry de Thiersant, 1874) | 棲息深度 | 0 - 3公尺 | |||||||
中文名 | 銀鮈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鯉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102 Cyprin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銀鮈 | |||||
最大體長 | 12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車栓仔、銀鮈、頜鬚鮈 | |||||
世界分布 | 臺灣、中國 | 台灣分布 | 北部
![]() |
|||||||
棲息環境 | 純淡水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Gnathopogon argentatus, Gnathopogon argentatus argentatus, Gobio argentatus, Gobio hsui, Squalidus chankaensis argentatus ![]() |
|||||||||
參考文獻 | 臺灣淡水魚類-壹 鯉形目(陳&張, 2005);臺灣河川溪流的指標魚類 第一卷 初級淡水魚類(陳義雄, 2009);Chen, I. S. and Y. C. Chang (2007) Taxonomic revision and mitochondrial sequence evolution of the cyprinid genus Squalidus (Teleostei: Cyprinidae) in Taiwan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 Suppl. No. 14: 69-76.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 |||||||||
英文俗名 | Silver gudgeon | |||||||||
瀕危狀態 | ![]() ![]() |
|||||||||
形態特徵 | 背鰭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6(分枝軟條);胸鰭1(不分枝軟條)+ 14(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7-9(分枝軟條);咽齒式 5,3-3,5;側線鱗數 39-41(通常為40);背前鱗數 12-13。體較為細長,後部側扁,腹部圓。頭中大。眼頗大;口斜裂,上頜長於下頜;口角鬚較長,可達眼徑2/3以上。吻短而鈍。體被中型圓鱗;側線完全而平直。體背側灰白色,體背部散布細小灰黑色斑,腹側灰白色至鮮黃色;體側在側線上方有一金黃色縱帶,縱帶上有灰黑色斑點散在;每個側線鱗上另具有一個短橫斑;尾鰭基部灰黑色,鰭膜無任何斑點。各鰭透明,亦無任何斑點。 |
|||||||||
棲所生態 | 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於溪流下游地區的緩流區之深潭底部活動。屬於下層底棲魚類。主要以底棲水生昆蟲及有機碎屑為食。 |
|||||||||
地理分布 | 目前僅發現分布於臺灣北部淡水河流域。雖為中國之廣布種,但在臺灣的分布卻極為狹隘,族群量偏低。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因國內族群數量不常見,且分布侷限,不建議捕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