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張詠青 |
||||||||
命名者 | Chen & Wu, 2009 | 棲息深度 | 0 - 10公尺 | |||||||
中文名 | 高屏馬口鱲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鯉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102 Cyprin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高屏馬口魚 | |||||
最大體長 | 11.4 | 觀賞魚類 | 是 | 其他中文名 | 溪哥仔(幼魚及雌魚)、紅貓(雄)、苦粗仔 | |||||
世界分布 | 臺灣 [臺灣特有種] | 台灣分布 |
![]() |
|||||||
棲息環境 | 純淡水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
參考文獻 | Chen, I-S. , J.-H. Wu, and S.-P. Huang 2009 The taxonomy and phylogeny of the cyprinid genus Opsariichthys Bleeker (Teleostei: Cyprinidae) fromTaiwan,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v. 86: 165-183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Kao-ping freshwater minnow; Kao-ping chub | |||||||||
瀕危狀態 | ![]() ![]() |
|||||||||
形態特徵 | 背鰭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9(分枝軟條);胸鰭1(不分枝軟條)+ 14-1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側線鱗45-48;背前鱗22-23。體延長而側扁,無肉稜。頭較大,吻端圓鈍。眼較大。口裂中大,可延伸達眼前緣下方。上頜前端有微凹。體被有中型圓鱗。臀鰭在雄魚明顯延長。體背側呈灰黑色,體側銀白色。雄魚背鰭、臀鰭具黑色條紋,頭腹部呈亮黃色至淺橘黃色,胸鰭、腹鰭呈淺黃色。與粗首馬口鱲(Opsariichthys pachycephalus)極為相似,兩者之間的的差異,可由背前鱗22-23(vs. 25-27)以及側線鱗數45-48(vs. 51-55)加以區別。 |
|||||||||
棲所生態 | 初級淡水魚。喜好棲息在溪流中、上游及支流的潭區水域。雜食性。幼魚以藻類、有機碎屑、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成魚主要攝食水生昆蟲、小型魚蝦及其他有機碎屑等。 |
|||||||||
地理分布 | 臺灣的特有種。分布於臺灣南部的高屏地區,從高屏溪到恆春半島之主要溪流中、下游及支流水域中,皆有其分布。 |
|||||||||
漁業利用 | 為臺灣南部河川最主要的溪釣種類之一。食用魚,油炸或紅燒皆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