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alicampus dunckeri
Halicampus dunckeri鄧氏海蠋魚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Chabanaud, 1929) 棲息深度 5 - 25公尺
中文名 鄧氏海蠋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鄧氏海蠋魚 
最大體長 15.0 cmTL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鄧氏海龍、海龍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摩鹿加群島 
同種異名 Micrognathus dunckeri   
參考文獻 1. 陳等(2010);2. Fishes of Japan(Nakabo, 2013).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Duncker's pipe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下側稜則止於臀部骨環附近而不與尾部相接,中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體環緣邊均細棘齒;背鰭基底下方之體環背部平順。吻短;吻部背中稜彎曲突起,但不具棘及小刺。主鰓蓋不具明顯的中縱稜。體環無弱縱棘;具皮瓣。骨環 14 + 31-36;背鰭鰭條數 16-20;胸鰭鰭條數10-13;尾鰭鰭條數 10。體褐色。(2015/12/16 李茂熒、林沛立編寫)

棲所生態

棲息於珊瑚礁區,日行性,以小型無脊椎動物及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陳等(2010)首次紀錄於墾丁地區。 

漁業利用

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