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arbonymus gonionotus
Barbonymus gonionotus銀高體鲃
命名者 (Bleeker, 1849) 棲息深度 - 15公尺
中文名 銀高體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鯉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102 Cyprin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銀高體鲃 
最大體長 40.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爪哇鲃、爪哇四鬚鲃 
世界分布 東南亞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純淡水  模式種產地
印尼爪哇 
同種異名 Barbodes gonionotus, Barbodes jolamarki, Barbus gonionotus, Barbus javanicus, Barbus koilometopon, Puntius gonionotus, Puntius javanicus, Puntius jolamarki, Puntius viehoeveri   
參考文獻 臺灣的外來入侵淡水魚類(陳等,2010)。台灣淡水及河口魚圖鑑(周及高,2011)。 
典藏標本 ASIZP0080032 ASIZP0080036 ASIZP0807346 ASIZP0807350 ASIZP0917346 ASIZP0917350  
典藏基因2016-01-06,張家豪,CO1,100% 2016-01-06,張家豪,CO1,100%
英文俗名 Silver barb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高而側扁,輪廓略呈菱形,背緣線明顯隆起。頭短小而略呈三角形。吻短,前端略突出。具鬚2對,吻鬚細且短,較不易看見;頜鬚長而明顯。體被中大型圓鱗。體呈銀白色,體背淺灰褐色,腹側淡白。背鰭及胸鰭灰白色,略帶淡橘色;腹鰭、臀鰭及尾鰭具明顯的黃色至橘黃色之鰭膜。背鰭IV,8 ;臀鰭3, 8;胸鰭1, 13-15;腹鰭1, 8;測線鱗數29-30;側線上鱗列數6。

棲所生態

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溪流的緩流區、湖埤或池塘中的中下層水域。雜食性,以水聲昆蟲、底藻及植物碎屑等為食。 

地理分布

原產於爪哇、蘇門答臘、馬來半島及中南半島等,民間以觀賞魚名義引入後,目前在臺灣西部及南部各縣市溪流下游普遍可見,曾文溪流域中已有自然繁殖之族群。 

漁業利用

觀賞用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