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nguilla luzonensis
Anguilla luzonensis呂宋鰻鱺
未選定代表照或沒有圖片
命名者 Watanabe, Aoyama & Tsukamoto, 2009 棲息深度 0 - 公尺
中文名 呂宋鰻鱺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鰻鱺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074 Anguil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呂宋鰻鱺 
最大體長 1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呂宋鰻、黃氏鱸鰻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南部、東北部、蘭嶼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菲律賓呂宋島 
同種異名 Anguilla huangi   
參考文獻 陳義雄等(2011)臺灣淡水魚紅皮書。行政院農委會。台北市。84-86頁;張格詮等(2011)臺灣海域到底有幾種鰻魚。水試所電子報。66期;Teng, H.-Y. , Y.-S. Lin, and C.-S. Tzeng (2009) A new Anguilla species and a reanalysis of the phylogeny of freshwater eels. Zoological Studies v. 46 (no. 6): 808-822;Watanabe, Aoyama & Tsukamoto (2009) A new species of freshwater eel Anguilla luzonensis (Teleostei: Anguillidae) from Luzon Island of the Philippines. Fisheries Science (Tokyo) v. 75: 387-392.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Luzon mottled eel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DD 2017淡水魚紅皮書:DD
形態特徵

呂宋鰻和鱸鰻外觀極為相似,但是可以經由背鰭起點(d=吻端至背鰭起點的距離)至肛門(a=吻端至肛門的距離)之間的距離,和身體全長(t=全長)的比例[p=(d-a)/t(%)]來區分,呂宋鰻的平均比(p=11.2%;變化範圍為9.4%~12.3%,n=8)比鱸鰻的平均比值(p=16.0%;變化範圍為14.1%~18.1%,n=8)有所差異;以及背鰭起點位於脊椎骨位置,前者約第24節處,後者約第21節處。

棲所生態

呂宋鰻和鱸鰻同屬於體色具有許多斑塊的淡水域鰻魚。本種肉食性,幼苗於臺灣北部及中部野外有採獲記錄,成鰻則於蘭嶼有發現記錄。主要是在夏季裡洄游至菲律賓沿海地區,因此推估繁殖季節應該在冬春之際。在冬季發現的鰻苗數量則較少,繁殖場所在位置仍不清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主要在菲律賓呂宋島附近,臺灣及中國也有紀錄。 

漁業利用

本種在臺灣主要是混生於鰻苗洄游群當中。水產試驗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曾於2009年12月至2011年7月間,利用DNA萃取及序列的比對技術檢驗分別採自宜蘭、苗栗及彰化等地7梯次共405尾的黑鰻鰻線,測定出鱸鰻371尾(佔91.7%)、短鰭鰻30尾(7.4%)、呂宋鰻3尾(0.7)與西里伯斯鰻1尾(0.2%),可見本種數量並不多,同時在野外的成魚可能更少,但是在菲律賓原生的應該有相當大量的族群。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