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ugilogobius myxodermus
Mugilogobius myxodermus黏皮鯔鰕虎
by: 黃世彬
命名者 (Herre, 1935) 棲息深度 0 - 5公尺
中文名 黏皮鯔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黏皮鯔鰕虎 
最大體長 3.4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鯔鰕虎、甘仔魚、狗甘仔 
世界分布 臺灣至南中國海   台灣分布 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  模式種產地
中國廣州 
同種異名 Ctenogobius myxodermus, Gobius myxodermus, Rhinogobius myxodermus   
參考文獻 1. Herre, A.W.C.T. 1935 Two new species of Ctenogobius from South China ( Gobiidae). Lingnan Sci. J., Canton. 14(3):395-397;2. 陳義雄、曾晴賢、邵廣昭。2012。臺灣淡水魚類紅皮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北。242 pp..;3. Sakai,H. and M. Nakamura. 1979. Two new species of freshwater gobies ( Gobiidae:Sicydiaphiinae) from Ishigaki Island, Japan. Japan. J. Ichthyol. 26(1):43-54;3. 陳義雄、吳瑞賢、方力行。2002金門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金門縣。164頁。  Sakai, H. etc. 1979 陳義雄、吳瑞賢、方力行 2002 陳義雄, 曾晴賢, 邵廣昭 Chen, I-S., C.-S. Tzeng, etc. 2012 Huang, S.-P., M.J.P. van Oijen, K.-Y. Huang, C.-C. Tsai, etc. 2013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Mucus mugilogoby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LC 2017淡水魚紅皮書:LC
形態特徵

第一背鰭VI;第二背鰭I,8-9;臀鰭I,7-8;胸鰭16,17;縱列鱗37-41;橫列鱗10-11;背鰭前鱗14-15。體延長,頭部呈圓筒形,後半部側扁。眼中大,上側位。吻端圓鈍而前突。上頜較下頜突出。口裂略斜,延伸可達眼中線下方。眼間隔區平坦。尾鰭呈圓形。體被有小型櫛鱗;眼後至背前區被細小鱗片。體色呈黃棕色,頭部具有許多放射狀黑色紋路,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暗褐色細紋。第一背鰭具水平黑色條紋;第二背鰭具兩列灰黑色之點紋;尾鰭基部具有兩分離之黑色斑點。(林沛立編寫 2013/01)

棲所生態

溪流主流下游區之典型河海迴游魚類。發現於水域感潮帶附近的純淡水域中,部分族群可行陸封型生活史。屬於雜食偏肉食性魚。 

地理分布

僅知分布於臺灣與中國大陸東南局部地區。臺灣已知分布於北部與金門。 

漁業利用

稀少罕見。無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