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Wuhanlinigobius polylepis
Wuhanlinigobius polylepis多鱗伍氏鰕虎
by: 黃世彬
命名者 (Wu & Ni, 1985) 棲息深度 0 - 2公尺
中文名 多鱗伍氏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0 Gob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多鱗伍氏鰕虎 
最大體長 3.1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世界分布 臺灣至南中國海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西南部、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河口  模式種產地
中國上海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Huang S. P., Jaafar Z., Chen I-S. 2013. A new genus of Hemigobius generic group goby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evidence.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lement, 21: 146-155.  Shih-Pin Huang, I-Shiung Chen, etc. 2013 黃世彬 2014 
典藏標本
英文俗名 Wu's Goby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型頗為延長,前方圓鈍而後部側扁,體高低,體背平直,頭中大,眼大且位置高,唇部肥厚;雄魚吻部長於雌魚,雄魚口裂略較雌魚大,可延伸至瞳孔前緣的垂直下方位置,雌魚則僅延伸至眼窩前緣的垂直下方位置;吻部閉合時,上頜明顯較下頜突出。 第一背鰭鰭條數VI;第二背鰭鰭條數I/8;臀鰭鰭條數I/8-9;胸鰭鰭條數16-19。第一背鰭形狀略呈圓弧形且低平,鰭條末端皆無突出鰭膜之外。雄魚與雌魚的胸鰭平貼時,末端達第一背鰭後緣基部的垂直位置;腹鰭中型而近似圓形;尾鰭呈橢圓形,且具有圓形後緣。 縱列鱗數47-50;橫列鱗數15-16;背鰭前鱗列數0-19;胸鰭基部上方起始點至第一背鰭基部起始點鱗列數11-13。體側被覆著中小型櫛鱗,背前鱗區被覆著中小型圓鱗,頭背部前方區域在雄魚通常裸露無鱗,雌魚則通常皆具有鱗列分布。胸鰭基部、腹鰭前方區域、前鰓蓋與後鰓蓋區域皆裸露無鱗。 頭部及軀體底色為淺黃色或淺黃褐色,體側上半部及項部具有許多水平分布的深褐色短棒狀細紋。體鱗具有褐色邊緣,腹面為淡黃白色。頰部與前鰓蓋區域具有3道水平分布的黑褐色條紋,第一道條紋位於眼窩下緣,往後延伸至後鰓蓋區域,第兩道條紋位於口裂上緣,往後同樣延伸至後鰓蓋區域,第3道條紋位於頰部下緣,往後僅延伸至前鰓蓋區域。成熟個體的上吻與下吻各具有一道紅色線紋,通常雄魚較雌魚鮮艷。胸鰭基部具有一個水平分布的黑褐色短棒狀斑紋。成熟雄魚的尾鰭基部上方具有一個略呈橢圓形的大型黑色斑塊。成熟個體的第一背鰭鰭膜呈灰黑色,且具有寬闊的黃色邊緣。雄魚第二背鰭鰭膜為灰黑色,雄魚與雌魚皆具有寬闊的黃色邊緣。成熟雄魚的尾鰭鰭膜為鮮黃色,無任何線紋,且具有黑色邊緣,尤其以下緣較為明顯;成熟雌魚的尾鰭鰭膜為淺灰白色或淺黃褐色,鰭膜上具有3-5道垂直分布的黑褐色線紋 (2018/03/16 黃世彬編寫)。

棲所生態

棲息於紅樹林與河口半淡鹹水域。 

地理分布

目前已知分布於台灣與中國南方。 

漁業利用

無漁業利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