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Uranoscopus japonicus  
發音 
Uranoscopus japonicus日本鰧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outtuyn, 1782 棲息深度 36 - 300公尺
中文名 日本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鰧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3 Uranoscop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日本鰧 
最大體長 1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大頭丁、眼鏡魚、含笑、向天虎、日本瞻星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美穗半島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4383 ASIZP0055251 ASIZP0058749 ASIZP0058844 ASIZP0060216 ASIZP0061023 ASIZP0061096 ASIZP0061112 ASIZP0061523 ASIZP0062417 ASIZP0062541 ASIZP0062555 ASIZP0062561 ASIZP0062562 ASIZP0062563 ASIZP0063661 ASIZP0064303 ASIZP0064674 ASIZP0065079 ASIZP0065080 ASIZP0070549 ASIZP0070587 ASIZP0075148 ASIZP0080620 ASIZP0700067 ASIZP0800039 ASIZP0800041 ASIZP0800042 ASIZP0806624 ASIZP0900389 ASIZP0900390 ASIZP0900391 ASIZP0901262 ASIZP0910039 ASIZP0910041 ASIZP0910042 ASIZP0916624 NTUM00031Paratype ...列出全部78筆... 
典藏基因2008-03-25,Kui-Ching Hsu,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1-05-31,柯慧玲,CO1,100% 2011-05-31,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Japanese stargaz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頭粗大,前端平扁;背面與兩側被粗骨板。吻短;眼小,位於頭背。口中大,幾垂直;眶前骨前下方具2個突棘; 上下頜、鋤骨與腭骨均具絨毛狀齒;下頜具蠕蟲狀附屬瓣隱於口內舌下方,並與下唇相連。前鰓蓋下緣具3尖棘。後鼻孔具管狀突起。鰓膜與峽部分離。體被小圓鱗,頭、頸背與胸部裸露;側線上側位。背鰭兩個,第一背鰭具IV-V弱棘;第二背鰭軟條數13-15;臀鰭條數14-15;尾鰭截形。體背側褐綠色,具黃斑;頭具黃紋;體下半部淺色。第一背鰭黑色;胸鰭黃白色;臀鰭白色;尾鰭前部黃色,後部黑褐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沙礫底部,棲息深度可達300 公尺。一般隱身於砂泥質底中,故而且很少被觀察到;利用下頜附屬瓣誘捕底棲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到南中國海。臺灣分布於北部、西南部、東北部及澎湖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可食用,唯處理不易,故常作下雜魚處理。一般均以底拖網捕獲,一支釣亦可釣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