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Omobranchus germaini  
發音 
Omobranchus germaini吉氏肩鰓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Sauvage, 1883) 棲息深度 1 - 10公尺
中文名 吉氏肩鰓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47 Blenni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吉氏肩鰓鳚 
最大體長 8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狗鰷 
世界分布 臺灣至澳洲   台灣分布 北部、東北部、澎湖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新喀裡多尼亞 
同種異名 Omobranchus kallosoma, Petroscirtes germaini, Petroscirtes kallosom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6);Allen, G.R., 1997. The marine fishes of tropical Australia and south-east Asia.. 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292 p.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6821 ASIZP0056822 ASIZP0060248 ASIZP0060411 ASIZP0070416 ASIZP0071209 ASIZP0072505 ASIZP0805191 ASIZP0915195 NMMSTP00717 NTOUP200711-035 NTOUP201003-207 NTUM00161 NTUM00173 NTUM03838 NTUM05974 NTUM05975 NTUM05976 NTUM05977 NTUM05978 NTUM05979 NTUM05980 NTUM05982 NTUM05983 NTUM05984 NTUM06050 NTUM07644 USNM00204027 USNM00208479 USNM00208480  
典藏基因2011-08-16,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Germain's blenny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稍側扁;間鰓蓋骨之腹後側有突起,向後超過上舌骨之後緣。頭頂無冠膜,頭無鬚;鼻管細小;上下唇平滑,具下唇膜;上下頜各側後方具一大犬齒,上下頜齒皆少於30; 鰓裂向腹面延伸達胸鰭第4軟條基部。D. XIII, 18-20; A. II, 22-23; P. 13; V. I, 2。背鰭無缺刻,背鰭最後軟條與尾柄以鰭膜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 雄魚眼後方有一暗斑,頭部下方有4-7條不規則灰黑帶,頭頂與頸部有黑斑,體側具成對黑褐色橫帶;背鰭灰黑色,有不規則的黑紋,第7-13軟條間具一黑斑;臀鰭黑色,鰭緣白色; 腹鰭與胸鰭灰白色; 尾鰭灰黑色。雌魚與雄魚略同, 但體色較淡,體側橫帶較窄, 頭頂黑斑較淡或消失。

棲所生態

分佈於淺海或低潮帶的珊瑚礁區。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臺灣及香港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及澎湖等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