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Randall, John E. |
||||||||
命名者 | Randall, 2001 | 棲息深度 | 3 - 30公尺 | |||||||
中文名 | 臂斑紡錘鰕虎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鰕虎科 ![]() |
經濟性 | 否 | |||||||
科號科名 | F460 Gobiidae | 食用魚類 | 否 | 中國大陸名 | 臂斑鯕塘鱧 | |||||
最大體長 | 4.4 cm | 觀賞魚類 | 否 | 其他中文名 | 臂斑鯕塘鱧、臂斑植蝦虎、狗甘仔、甘仔魚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南部、蘭嶼
![]() |
|||||||
棲息環境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Coryphopterus humeralis ![]() |
|||||||||
參考文獻 | Randall (2001)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文俗名 | Shoulderspot sandgoby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背鰭VI+I , 9 ; 臀鰭 I , 8 ; 胸鰭17-19 ; 體側縱列鱗為25;鰓耙2+6;頭部除了頸部鱗片達眼眶間隔外,其餘皆無鱗,後鼻孔接近眼緣,體長為頭長的4.4-4.8倍,吻短,頭長為吻長的3.4-3.7倍,第一背鰭較第二背鰭低,腹鰭內緣完全癒合,體半透明,頭與身體具許多深黃橙色點,色點在頭部排成斜帶,胸鰭基部的上方處具一與瞳孔或稍大的黑斑,另一相同大小的黑斑在尾鰭中央。(2019/06/04) |
|||||||||
棲所生態 | 生活在3-30公尺海域,棲息在礁沙混合區或珊瑚礁外圍的砂礫地上。雜食性,以藻類、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
|||||||||
地理分布 | 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臺灣分布於南部及蘭嶼海域。 |
|||||||||
漁業利用 |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