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Gunnellichthys curiosus  
發音 
Gunnellichthys curiosus眼帶鳚鰕虎
by: ©Randall, John E.
命名者 Dawson, 1968 棲息深度 9 - 60公尺
中文名 眼帶鳚鰕虎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蚓鰕虎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61 Microdesm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眼帶鳚鰕虎魚 
最大體長 12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蘭嶼 
棲息環境   模式種產地
塞席爾 
同種異名 Gunnelichthys curiosus, Gunnelichtys curios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Dawson, C. E. 1968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7013  
英文俗名 Neon worm-goby; Yellow striped worm eel; Curious worm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背鰭XX-XXII, 38-42;臀鰭37-39;胸鰭14-16;腹鰭I, 4;體特別細長如鰻形;吻短而吻端鈍;口裂小而開於上位,呈斜位;下頷較上頷長而突出,口前端向上;背鰭一基,棘條部與軟條部間無缺刻,起始於胸鰭基上方向後達尾柄末端;臀鰭基長約為體長之1/2;左右腹鰭小而鰭膜癒合;尾鰭後緣圓;頰部與體側均具圓鱗而埋入皮下;雄魚乳白色,體側中央具一黃色縱帶由吻端向後延伸達尾鰭基底,雌魚體呈淡紅色,由吻端至尾鰭基底具一淡褐色縱帶;雌雄鰓蓋上方具一黑斑,兩者尾鰭基底下方均具一黑色班。(2019/07/10)

棲所生態

主要生活在水深10-60公尺的海域,大多棲息在礁沙混合區或泥沙質底;肉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蘭嶼周圍海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