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hunnus orientalis  
發音 
Thunnus orientalis太平洋黑鮪
by: 陳國書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棲息深度 - 公尺
中文名 太平洋黑鮪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鯖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5 Scomb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東方金槍魚 
最大體長 3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鮪、黑甕串、黑暗串、東方鮪、東方藍鰭鮪、黑串、金槍魚、烏甕串、串魚、魚因、烏暗串 
世界分布 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小琉球、綠島 
棲息環境 大洋、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Orcynus schlegelii, Thunnus saliens, Thunnus schlegelii, Thunnus thynnus, Thunnus thynnus orientalis, Thynnus oriental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base(2002) 
典藏標本 ASIZP0806194 ASIZP0806195 ASIZP0806196 ASIZP0916194 ASIZP0916195 ASIZP0916196 NMMBP06104 ZMUCP74123-* ZMUCP74128-*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Pacific bluefin tuna; Bluefin tun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紡錘形,肥壯,橫切面近圓形,稍側扁;尾柄細,平扁,每側具發達的中央隆起脊,尾鰭基部每側另具小隆起脊2條。眼中大。上下頜各具細小尖齒一列。鰓耙正常,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36-39。體被細小圓鱗,頭部無鱗,胸部鱗片特大,形成胸甲。第一背鰭具硬棘XIII-XV,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相當近,其後具8-10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皆低而呈弧形;胸鰭較頭長為短,僅延伸至第一背鰭X-XI棘之下方;尾鰭新月形。體背側藍黑色,腹部銀白色,新鮮魚體體側具有10-20條淡色斑點所排列而成的橫紋帶;成魚尾柄中部為黑色。第一背鰭黃色或藍色;第二背鰭、臀鰭為淡黃色;離鰭黃色,皆具黑緣。黑鮪一般可分北方黑鮪(Thunnus thynnus)及南方黑鮪 (T. maccoyii),而北方黑鮪又可分為兩個亞種 :一亞種是太平洋的黑鮪 ,T. t. orientali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4),另一亞種則是大西洋和地中海的黑鮪 ,T. t. thynnus。而Alvarado Bremer et al. (1997) 進行太平洋和大西洋黑鮪之粒線體DNA序列分析,發現太平洋黑鮪和大西洋黑鮪之間有很大的差異;Secor and Zdanowicz (1998) 分析太平洋和地中海黑鮪耳石的微量成份 (microconstituents),指出太平洋和地中海的黑鮪有明顯的差異。本網站依各學者 (Nakamura, 1938;Yamanaka et al., 1963;Bayliff, 1999;Fishbase, 2002)的意見 以T. orientali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44) 作為太平洋黑鮪的種名。

棲所生態

大洋性表層洄游魚類,具有季節性遷移至沿海的習性。產卵場為九州島南方海域、日本海以及琉球群島經臺灣東方海域至菲律賓東北方海域。以洄游性之小型魚類,如鯖等為食,亦捕食甲殼類及頭足類等。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區,由阿拉斯加灣至下加利福尼亞,往西延伸至曰本海及菲律賓北部間之海域,少數族群分布於澳洲西部海域及Papua灣。臺灣主要分布於東部及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北太平洋熱帶及溫帶海域非常重要之漁獲物,成魚於春夏季期間洄游到日本至菲律賓之間的主要產卵海域產卵,成為臺灣近海鮪延繩釣漁船的漁獲對象。可作生魚片或加工以及各種烹煮調理皆宜,經濟價值非常高。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