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etrapturus angustirostris  
發音 
Tetrapturus angustirostris小吻四鰭旗魚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命名者 Tanaka, 1915 棲息深度 0 - 1830公尺
中文名 小吻四鰭旗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旗魚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77 Istiophor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小吻四鰭旗魚 
最大體長 23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紅肉屎仔、紅肉丁挽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東北部、蘭嶼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相模灣 
同種異名 Pseudohistiophorus angustirostris, Pseudohistiophorus illingworthi, Tetrapterus angustirostris, Tetrapturus illingworthi, Tetrapturus krauss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典藏標本 FRIP20281 FRIP22403  
英文俗名 Slender spearfish; Shortnosed spearfish; Short bill spearfish; Short-billed spear-fish; Shortbill spearfish; Japanese spear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極側扁;尾柄細而強狀,具二隆起脊。頭較長;吻較長而尖,但僅較下頜突出。口大,微斜裂。頜齒呈絨毛狀齒帶,鋤骨無齒。體被細長骨質鱗;側線單一,平直至尾部。第一背鰭軟條部等於或略高於體高,大部分軟條由前而後大致等長;第二背鰭短小;胸鰭位低,呈鐮刀狀,顯然短於腹鰭;腹鰭胸位,起點在胸鰭基底下方,向後不延伸至肛門;尾鰭深叉形。體背鉛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無橫帶和圓斑。第一背鰭藍黑色;腹鰭藍黑色;尾鰭暗色。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上層洄游性魚類,一般皆發現在躍溫層之上的水域,較少成群出現於沿岸水域。游泳速度快。具繁殖洄游之習性。主要攝食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等。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之熱帶、亞熱帶海域,少數會進入溫帶海域,有些會越過好望角而進入大西洋。主要分布於東部海域。 

漁業利用

經濟性魚種。一般漁法包括表層的延繩釣、流刺網、定置網、拖網或使用標槍法 (即鏢旗魚)。味美之食用魚,新鮮魚體可作生魚片,亦可煎食或煮湯,加工成罐頭或零嘴、魚鬆等皆宜。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