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Nomeus gronovii  
發音 
Nomeus gronovii圓鯧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melin, 1789) 棲息深度 0 - 1000公尺
中文名 圓鯧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圓鯧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80 Nome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水母雙鰭鯧 
最大體長 3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水母鯧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南沙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美洲海洋 
同種異名 Eleotris mauritii, Gobius albula, Gobius gronovii, Nomeus dyscritus, Nomeus gronovi, Nomeus maculatus, Nomeus maculosus, Nomeus mauritii, Nomeus oxyurus, Nomeus peroni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Suda, Y., H. Tachikawa etc. 198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Arturo, A.P. etc. 1994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76088 NTUM07061  
英文俗名 Portuguese man-o'-war; Shepherd fish; Bluebottle fish; Man-of-war 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呈長橢圓形,體柔軟。頭大,吻端鈍圓。眼大型,其直徑大於吻長。口斜裂,上下頜約等長;上下頜有細齒,鋤骨、腭骨及舌上則無細齒。前鰓蓋骨及主鰓蓋骨皆無棘。鰓耙細長,具擬鰓;鰓裂寬,鰓膜不相連並在喉峽部游離。體被圓鱗,吻部具鱗,頰部具鱗,但不及眼前緣;側線鱗數約57-65。背鰭兩個,緊鄰,中間具缺刻,第一背鰭硬棘IX-XI,第二背鰭鰭條I-II + 23-27;臀鰭和第二背鰭同型,I-II + 24-29;胸鰭長,末端遠至第二背鰭起點之後下方;尾鰭深叉。體一致深褐色。胸鰭黑褐色,下緣則為淡色;腹鰭黑色。幼魚體淡色,體側具大形黑斑,而胸鰭也特別大型。

棲所生態

幼魚在沿岸或外海行漂游生活,主要是棲息於僧帽水母的觸手保護傘下,並以其觸手或生殖腺為食,並食其它水母浮游期幼體;成魚則棲息於200-1000公尺深之底層水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臺灣周邊海域偶可見。 

漁業利用

食用魚,一般以底拖網捕獲,被利用於鮮食或加工成魚粉。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