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Arnoglossus polyspilus  
發音 
Arnoglossus polyspilus多斑羊舌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80) 棲息深度 90 - 150公尺
中文名 多斑羊舌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多斑羊舌鮃 
最大體長 24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偕群島 
同種異名 Anticitharus polyspilus, Arnoglossus tchangi, Bothus tchang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Gunther, A. 1880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74942 ASIZP0075168 ASIZP0075169 ASIZP0806644 ASIZP0806645 ASIZP0807606 ASIZP0807607 ASIZP0807608 ASIZP0916644 ASIZP0916645 ASIZP0916646 ASIZP0917606 ASIZP0917607 ASIZP0917608 NMMBP02096 NMMBP03567 NMMBP05554 NTMP0768 NTUM01588 NTUM05430 NTUM05517  
英文俗名 Many-spotted lefteye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稍延長型而扁平,呈長橢圓形。頭大型,吻短鈍。眼位於體之左側;下眼稍前於上眼,兩眼間有一狹小骨脊,上眼前有凹陷。口中型;上頜延伸至下眼前方或中央下方;齒呈一列,前方較大。鰓耙長且尖,頂端呈鋸齒狀。兩側皆被圓鱗;僅眼側具側線,側線鱗數70-81。背鰭起始於吻後上方,雄魚前端多條鰭條延長,雌魚及幼魚則無,具軟條100-114;臀鰭正常,具軟條78-91;胸鰭短於頭長;尾鰭圓型,上下緣具2條不分枝鰭條。眼側體呈灰褐色,各鰭灰黃色,背、臀鰭各有一縱行黑褐色斑點,尾鰭前半部上下各有一黑褐邢;盲側乳白色。

棲所生態

幼魚時期像其它一般魚類行浮游生活,在水中游動攝食浮游生物,長大後因體型變化,降至海底,行底棲生活,棲息在砂泥底域,大半時間埋在泥砂中,僅露出兩眼,以捕食小魚或無脊椎動物為主。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東印度洋,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是可食用的魚類,唯產量不大。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