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settina gigantea  
發音 
Psettina gigantea長鰜鮃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Amaoka, 1963 棲息深度 79 - 100公尺
中文名 長鰜鮃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鮃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4 Bo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大鰜鮃 
最大體長 13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Psettina giganti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Amaoka, K. 196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67784 ASIZP0067927 ASIZP0068344 ASIZP0068368 ASIZP0070673 ASIZP0070676 ASIZP0070680 ASIZP0803545 ASIZP0803688 ASIZP0913545 ASIZP0913688 NMMBP03187 NMMBP03727 NMMBP05155 NMMBP05422 NMMBP05573 NTUM05593  
英文俗名 Rough-scaled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稍延長型而扁平,呈長橢圓形。頭大型,吻短鈍。眼位於體之左側;下眼稍前於上眼,兩眼間有一狹小骨脊,上眼前有凹陷。口中小,上頜短於或等長於下眼徑。鰓耙短尖,不呈鋸齒狀,無上枝鰓耙。鱗小型,眼側被弱櫛鱗,盲側被圓鱗;側線鱗數56-61。背鰭正常,軟條數90-103;臀鰭正常,軟條69-80;胸鰭短於頭長;左右腹鰭不對稱;尾鰭圓形。胸鰭短於頭長;尾鰭圓型。體灰褐色,體側上下緣具一連串暗棕色眼狀斑,體側及背﹑臀鰭具不規則黑點,吻及頷暗色;盲側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日本、臺灣至南中國海以及菲律賓及澳洲等。臺灣產於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較罕見之魚種,偶為底拖網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