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Eopsetta grigorjewi  
發音 
Eopsetta grigorjewi格氏蟲鰈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Herzenstein, 1890) 棲息深度 100 - 200公尺
中文名 格氏蟲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鰈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493 Pleuronec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蟲鰈 
最大體長 4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函館 
同種異名 Hippoglossus grigorjewi, Verasper otakii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9752 ASIZP0700183 NMMSTP00595 NTUM05324 NTUM05325  
英文俗名 Roundnose flounder; Shotted halibut; Shothole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呈長橢圓形;兩眼均位右側;背緣於上眼上方淺凹陷。吻短尖。眼間隔頗窄。口大,傾斜;上頜至少為頭長之1/3;上頜齒兩列,齒尖銳,前方具犬齒,下頜齒一列;鋤骨與腭骨無齒。鰓膜與峽部分離。鱗小,眼側被弱櫛鱗,盲側被圓鱗,背、臀鰭鰭條被鱗;兩側側線均發達,鱗數88-98。背鰭起始於上眼前,軟條數87-93;臀鰭基在胸鰭基後緣下方,軟條數69-74;兩側均具胸鰭,中央軟條分支,眼側者較盲側長;尾鰭楔形。 體呈淡黃褐色,散在許多大小不一的暗色環紋,最大之環紋於眼側側線上下各有3個,奇鰭具暗色小點;盲側灰白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溫冷且較深的海域。底棲性,大里身海底的時候,有如枯葉般,不容易被發現。以波浪運動來游泳。主要以底棲性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臺灣。臺灣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可見。 

漁業利用

經濟性魚種,一般漁法以一支釣、底拖網或延繩釣捕獲。肉質佳,以清蒸或紅燒食之。已有人工養殖。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