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Poecilopsetta plinthus  
發音 
Poecilopsetta plinthus雙斑瓦鰈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Jordan & Starks, 1904) 棲息深度 60 - 400公尺
中文名 雙斑瓦鰈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瓦鰈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496 Poecilopsett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雙斑瓦鰈 
最大體長 19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世界分布 西北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駿河 
同種異名 Alaeops plinthus, Poecilopsetta megalep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鰈形目(李&王, 199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6(FAO, 2001)  Jordan, D. S. etc. 1904 Amaoka, K. 1964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李思忠, 王惠民 1995 
典藏標本 ASIZP0068088 ASIZP0072278 ASIZP0073763 ASIZP0074607 ASIZP0803849 ASIZP0804898 ASIZP0807629 ASIZP0913849 ASIZP0914898 ASIZP0917629 NMMBP05384 NMMBP05530 NTUM05051 NTUM05329 NTUM05330 NTUM05343  
英文俗名 Tile-colored righteye flound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側扁;兩眼均在右側,兩眼相接或幾相連。吻短於眼徑。口小,傾斜;上頜達眼前緣之下方;齒成窄帶狀,上下頜齒2列,盲側下頜齒發達,眼側微小或無。鼻腔內具一短中軸,鼻嗅葉由此輻射伸出;眼眶上無鬚。眼側被強櫛鱗,盲側被圓鱗;僅眼側具側線,鱗數57-65,盲側側線不發達。背鰭起點在上眼中部上方,軟條數64-70;臀鰭軟條數52-56;兩側均具胸鰭,眼側者較盲側長;尾鰭尖圓形。眼側體淺褐色,具黑點,體側背、腹緣及側線上各具一列黑斑,尤以背、腹緣後側處有對大黑斑為最明顯,奇鰭具亦黑點,尾鰭中部具一對大黑斑;盲側灰白色,盲側尾鰭偶具3暗點。Poecilopsetta megalepis為同種異名

棲所生態

近海大陸棚砂質底床底棲魚類,棲息深度可達400公尺。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菲律賓。臺灣南部、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可見。 

漁業利用

較罕見之魚種,偶為底拖網捕獲。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