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Halimochirurgus alcocki  
發音 
Halimochirurgus alcocki阿氏管吻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Weber, 1913 棲息深度 390 - 610公尺
中文名 阿氏管吻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擬三棘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3 Triacanthod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阿氏管吻魨 
最大體長 21.6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尖嘴魨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深海、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阿拉弗拉海 
同種異名 Halimochirurgus macraulos, Halimochirurgus triacanth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Weber, M.C.W. 1913 Weber, M.C.W. 1913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7256 ASIZP0080624 FRIP00518 NMMBP05130 NMMBP05131 NMMBP05132 ROM71769  
英文俗名 Spik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稍側扁;尾柄細扁;上枕骨區扁平。吻管狀,極長,向背側上翹,吻寬為眼眶隔長之半;口上位,唇薄,口寬約與口後吻寬同長;上下頜齒皆為一列,極小,皆為犬狀齒。鰓孔短,下緣僅達胸鰭基底1/2處,眼徑約為其2.5-3倍。體被細鱗,每一鱗片的表面有5-6直立的棘突排列成行,棘多細尖,無分叉的棘突,有時具1-2輔助小棘。背鰭兩個,硬棘VI,但僅第I、II棘發育良好,第III棘極小,僅稍露出皮外,其餘後三棘皆在皮膚之下,未露出;腹鰭通常只有1軟條,腹鰭骨扁平而窄;胸鰭尖長,位低;尾鰭圓形。體淺黃褐色至淡紅色,自眼後沿體側中央至肛門上方有一淺褐色縱紋。各鰭與體同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緣附近水域之底層魚類。生態習性不甚清楚。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非洲東部至日本及臺灣等。臺灣南部及東沙島海域有產。 

漁業利用

通常以底拖網捕獲,魚體小,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