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名 |
|
![]()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Bloch & Schneider, 1801) | 棲息深度 | 3 - 50公尺 | |||||||
中文名 | 頸帶鼓氣鱗魨 | 有毒魚類 | 否 | |||||||
科中文名 | 鱗魨科 ![]()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505 Balist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中國大陸名 | 頸帶多棘鱗魨 | |||||
最大體長 | 25 cm | 觀賞魚類 | 是 | 其他中文名 | 鐮刀砲彈、鼓氣板機魨、剝皮竹(臺東)、包仔(澎湖)、狄婆(澎湖)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東部、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 ![]() |
|||||||
棲息環境 | 礁區、近海沿岸 | 模式種產地 |
|
|||||||
同種異名 |
Balistes bursa, Hemibalistes bursa ![]()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 ![]() ![]() ![]() ![]() |
|||||||||
典藏標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典藏基因 | ![]() | |||||||||
英文俗名 | Scythe triggerfish; Scimitar triggerfish; Pallid triggerfish; Sycthe triggerfish; Whiteline triggerfish; Boomerang triggerfish; Lei triggerfish; Lei trigger | |||||||||
瀕危狀態 | ![]() |
|||||||||
形態特徵 | 體稍延長,呈長橢圓形, 尾柄短。口端位,齒白具缺刻。眼前有一深溝。頰部被鱗;鰓裂後有大型骨質鱗片。尾柄鱗片具小棘列,且向前延伸至身體中央,第一背鰭下方。背鰭兩個,基底相接近,第一背鰭位於鰓孔上方,第I棘粗大,第II棘則細長,第III背鰭棘明顯;背鰭及臀鰭軟條截平;尾鰭截平。成魚體淺褐色;鰓裂附近有兩條弧狀帶,一條自眼延伸至胸基部前,一條在鰓後向下至胸鰭基部,向上不延伸至第一背鰭;口角至肛門具一條白線,此白線下方區域較上方區域淺;肛門至腹鰭尖端為褐色。第一背鰭淺褐色;第二背鰭、臀鰭與胸鰭白色;尾鰭深褐色。 |
|||||||||
棲所生態 | 主要棲息於波浪洶湧帶以下之礁區,一般被發現於水深90公尺內的水域。主要以螃蟹、軟體動物、蠕蟲、被囊動物、卵及碎屑等為食。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夏威夷、馬貴斯及杜夕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大堡礁、新加勒多尼亞及拉帕。臺灣分布於南部、東部、小琉球、蘭嶼及綠島等海域。 |
|||||||||
漁業利用 | 通常以陷阱法、潛水或流刺網捕獲,以生鮮或醃製於市場出售,或以其可愛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