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Chaetodermis penicilligerus  
發音 
Chaetodermis penicilligerus棘皮單棘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Cuvier, 1816) 棲息深度 1 - 30公尺
中文名 棘皮單棘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單棘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6 Monacan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單棘棘皮魨 
最大體長 31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剝皮魚、多刺皮夾克、老公仔魚、狄婆(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北部、東北部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同種異名 Balistes penicilligerus, Chaetoderma penicilligera, Chaetodermis maccullochi, Chaetodermis penicilliger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Cuvier, G. 1816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8282 ASIZP0059992 ASIZP0060599 ASIZP0064146 ASIZP0065048 ASIZP0070558 ASIZP0075147 ASIZP0806623 ASIZP0916623 NMMBP05830 NTUM04865 NTUM08065 NTUM08452 NTUM08453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Prickly leatherjacket; Tasselled leatherjacket; Leafy fil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極側扁,極高,略呈卵圓形。全身佈滿發達之皮質突起;幼魚的突起鬚狀且大於眼徑長;背棘亦具此突起。吻稍突出;吻上緣線微凹。上枕骨高而隆起。 鰓裂位於眼後緣下方,全在體中線上方,與之成70度夾角。恥骨露出,上覆蓋有3對可動之特化鱗片。鱗片大小不一,但大鱗片極大,鱗片小棘極強壯,有寬厚之棘基,呈三角椎狀,棘可分叉,鱗片發達使皮層面粗糙。 第I背鰭棘位眼後緣上方,背棘彎曲,上有小棘;腹鰭膜不特別發達,膜後緣不向後延伸越過特化鱗,使恥骨露出甚多,恥骨後之背部突起(dorsal lobe)隱約可見;背鰭鰭條高,硬棘與鰭條間呈明顯凹陷。體灰白色,佈滿水平細黑紋;眼周圍具放射狀細黑紋;眼後下方與胸鰭後上方有兩個大圓黑斑。各鰭淡,色鰭膜具細黑點。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海藻叢生的沿岸礁區或底拖區域的水域。以其皮鬚擬態於海藻間,藉以欺敵及誘捕食物。主要以小型甲殼類及小魚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馬來亞區至澳洲,北至日本南部。臺灣分布於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通常以潛水或一支釣捕獲,肉質佳,適宜煮湯食之。亦以其可愛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