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Thamnaconus modestus  
發音 
Thamnaconus modestus短角單棘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Günther, 1877) 棲息深度 10 - 120公尺
中文名 短角單棘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單棘魨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506 Monacanth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馬面魨 
最大體長 36 cm TL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黑達仔、剝皮魚、馬面單棘魨 
世界分布 日本至東中國海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北部、東北部、澎湖、東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Canthenrines modestus, Cantherines modestus, Monacanthus modestus, Navodon modestu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Günther, A. 1877 Abe, T. 1987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6912 ASIZP0059233 ASIZP0060057 ASIZP0063662 ASIZP0071109 ASIZP0700375 ASIZP0804257 ASIZP0901263 FRIP03004 MTP0186 NMMBP04309 NMMBP04824 NMMBP04825 NMMSTP00222 NTMP0550 NTMP1121 NTMP1226 NTUM00415 NTUM07364 NTUM07365 NTUM07366 NTUM07383 NTUM07385 NTUM07386 NTUM07387 NTUM07566  
典藏基因2012-01-15,柯慧玲,CO1,100%
英文俗名 Leatherjacket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呈長橢圓形。體長為體高之2.7-3.4倍;第二背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距離之2.9-3.8倍。口小,端位。鰓裂位於眼後半部下方,且幾乎全在口裂線之下。體鱗小,菱形,其上散佈約十多根小細棘;恥骨末端具兩對不可活動之特化鱗,收縮時不達肛門;腹鰭膜不發達。 第I背鰭棘較細,位於眼後半部上方;背鰭與臀鰭前鰭條遠長於後鰭條,最長背鰭鰭條約為體長之0.15倍。體淡青灰色,體側有些褐色斑塊。背棘鰭膜黃色,各鰭鰭條均為藍綠色;胸鰭、尾鰭鰭膜白色。

棲所生態

成魚屬於中底層性魚類,常大量成群出現,而6公分以下的幼魚則大多在靠近海底處活動。屬雜食性魚類,以底棲動物及藻類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非洲東岸至南中國海、東中國海及日本。臺灣東部、西部、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為味美的食用魚,刺少,處理容易。是臺灣人工魚礁投放處,經常聚集之經濟性魚種,尤以北部海域較多。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