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nacanthus barbatus  
發音 
Anacanthus barbatus擬鬚魨
by: ©Sainsbury, Keith: CSIRO
命名者 Gray, 1830 棲息深度 1 - 10公尺
中文名 擬鬚魨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單棘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6 Monacan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擬鬚魨 
最大體長 3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剝皮魚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新加坡 
同種異名 Psilocephalus barbatus   
參考文獻 Fishbase(2005);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Gray, J. E. 1830-35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FRIP00924  
英文俗名 Barbeled leatherjacket; Beardie; Bearded leatherjacket; Bearded fil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呈帶形,甚側扁;頭延長,亦甚側扁;尾柄短而側扁。吻極長。眼小,上側位。口小,上位;上下頜齒楔形;下頜突出於上頜前方,中央處具一側扁形肉質長鬚。鱗細小,具側線。背鰭兩個,第一背鰭僅I硬棘,短而細弱,位於眼後半部之上方,硬棘上無小棘;第二背鰭延長,具軟條48-55;臀鰭亦延長,具軟條62-66;胸鰭小;腹鰭完全退化;尾鰭發達,長矛形,後緣圓。體淡黃灰色,眼後至尾鰭基有一些灰褐色網狀紋;鬚黑色。各鰭淡黃色;尾鰭稍暗色。

棲所生態

近海砂泥底層魚類,亦常生活於沼澤紅樹林區。以底棲生物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印度、馬來半島、印尼至南中國海、臺灣,南至澳洲北部。臺灣東部、西部、北部、東北部及澎湖海域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中小型魚類,不常見,無經濟價值。或以其可愛的模樣而常被飼養於水族館中,供人欣賞。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