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rothron meleagris  
發音 
Arothron meleagris白點叉鼻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Lacepède, 1798) 棲息深度 3 - 24公尺
中文名 白點叉鼻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四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9 Tetra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白點叉鼻魨 
最大體長 50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白點規仔、海豬仔、規仔、刺規(臺東) 
世界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小琉球、蘭嶼、綠島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模式種產地
亞洲 
同種異名 Arothron ophryas, Ovoides latifrons, Tetraodon lacrymatus, Tetraodon meleagris, Tetrodon meleagris, Tetrodon setosus   
參考文獻 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FRIP21702  
英文俗名 White-spotted puffer; White-spotted balloon; Guineafowl blaasop; Guineafowl puffer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體頭部粗圓,尾柄側扁。體側下緣無縱行皮褶。口小,端位;上下頜各有2個喙狀大牙板。吻短,圓鈍。眼中大,側上位。無鼻孔,兩側各具一個叉狀鼻突起。除吻端、鰓孔周圍與尾柄外,全身佈滿小棘。背鰭圓形至稍微尖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0-12;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0-12;無腹鰭;胸鰭寬短,後緣呈圓弧形;尾鰭寬大,呈圓弧形。頭、體背面和側面褐色或墨綠色,密佈許多小形白色圓點,斑點小於瞳孔,亦分布於胸鰭、背鰭、臀鰭和尾鰭基底部分。背、臀鰭灰黑色;胸鰭淡色;尾鰭暗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珊瑚繁生的潟湖及海藻床之礁區。行獨立生活。主要以珊瑚枝芽的尖端為食,同時亦以藻類、海綿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墨西哥、巴拿馬,北至日本南部及夏威夷群島,南至羅得豪島及依斯特群島。臺灣主要分布於南部、東部、小琉球、綠島及蘭嶼海域。 

漁業利用

肝臟及卵巢具劇毒,不可食用。常被當做觀賞用魚於水族館展示。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