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Lagocephalus inermis  
發音 
Lagocephalus inermis黑鰓兔頭魨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棲息深度 40 - 70公尺
中文名 黑鰓兔頭魨 有毒魚類 是 
科中文名 四齒魨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509 Tetraodont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黑鰓兔頭魨 
最大體長 9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滑背河魨、規仔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 
棲息環境 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日本 
同種異名 Tetraodon inerm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中國動物誌-魨形目(蘇等, 200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蘇錦祥, 李春生 編著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823 ASIZP0061987 ASIZP0065981 ASIZP0073090 ASIZP0074463 ASIZP0076084 ASIZP0079444 ASIZP0080023 ASIZP0080024 ASIZP0800810 ASIZP0807337 ASIZP0807338 ASIZP0900460 ASIZP0910810 ASIZP0917337 ASIZP0917338 NMMSTP00768 NMMSTP01621 NTMP0206 NTMP0987 NTMP1277 NTOU-AE6166 NTOU-AE6167 NTUM01676 NTUM01678 NTUM06304 NTUM06305 NTUM07544 NTUM08427 NTUM08428 NTUM08431  
典藏基因2008-03-24,張家豪,CO1,100% 2016-01-20,Chia-Hao Chang,CO1,100% 2016-01-20,Chia-Hao Chang,CO1,100%
英文俗名 Smooth-backed blowfish; Smooth blaasop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亞圓筒形,稍側扁,體前部粗圓,向後漸細,尾柄長圓錐狀。眼眶間隔小於吻長。鼻孔小,每側2個,鼻瓣呈卵圓形突起。體腹側下緣有一縱行皮褶。體背平滑無棘。鰓孔內側黑色。背鰭近似鐮刀形,位於體後部,具軟條13-14;臀鰭與其同形,具軟條12;無腹鰭;胸鰭寬短,上方鰭條較長,呈倒梯形,下方後緣稍凹入;尾鰭寬大,上下葉緣尖突,呈略內凹形。體背部為灰褐色或黃褐色,無任何斑點,體側暗銀白色,腹面乳白色。背鰭上半部黑色,下半部淡褐色或灰白色,基底暗色;臀鰭淡褐色色;尾鰭暗褐色上下葉末端及後緣白色;胸鰭灰黃色。

棲所生態

暖溫水近海底層中大型魚類,棲息於較深之水域。主要以軟體動物、甲殼類、棘皮動物及魚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印尼、菲律賓,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四周海域均見。 

漁業利用

肝臟及卵巢有毒性,皮膚、精巢及肌肉無毒。因具有風險,因此建議不應食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