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Anomalops katoptron  
發音 
Anomalops katoptron燈眼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6) 棲息深度 2 - 400公尺
中文名 燈眼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燈眼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78 Anomalop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菲律賓燈頰鯛 
最大體長 35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燈眼魚、閃光魚 
世界分布 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蘭嶼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西里伯斯海 
同種異名 Anamalops katoptron, Anamolops katoptron, Anomalops graeffei, Anomalops kaptoptron, Anomalops palpebratus, Heterophthalmus katoptron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  Abe, T. 1951 Y. F. Herman, J. E. McCosker, etc. 1982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5278 ASIZP0079489 ASIZP0916404 NMNSF01469  
英文俗名 Splitfin flashlightfish; Two-fin flashlightfish; Flashlightfish; Indian flashlightfish; Great flashlightfish; Lantern eye 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頭中大。前鰓蓋及鰓蓋骨均無棘。吻鈍,在眼前上方急轉而下,略呈垂直。眼大,眼下緣有小於眼經之大型發光器,並具控制發光器啟閉之構造。口大,斜裂,上頜末端不及眼後緣;上下頜齒細小,犬齒狀;鋤骨及腭骨無齒。第一鰓弓鰓耙數8-11 + 23-24 =32-34。體被細鱗;具幾近平直之側線,側線鱗無感覺孔;腹部鱗並不特別大,胸鰭基底至肛門前具稜狀鱗。兩個背鰭,皆具硬棘,鰭條數分別為V及I+14-15;臀鰭亦 具硬棘,鰭條數為II+10-11;尾鰭具17分枝之鰭條。體一致為黑褐色。各鰭稍淡,第二背鰭及臀鰭的基底及外側部位呈暗色;尾鰭上下葉中間部位呈暗色;除胸鰭外,餘鰭之外側部位亦呈暗色。

棲所生態

夜行性之魚種,白天躲藏於洞穴或陰暗處,晚上則棲息於陡坡的暗處或利用無月光的晚上出來覓食,以浮游動物為食。隨著成長,棲息深度越深,可達400公尺。 

地理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尼,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臺灣產於蘭嶼海域。 

漁業利用

罕見之魚種,是水族展示常見種,無食用經濟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