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Brotula multibarbata  
發音 
Brotula multibarbata多鬚鼬魚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棲息深度 10 - 650公尺
中文名 多鬚鼬魚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鼬鳚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22 Ophidi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多鬚鬚鼬鳚 
最大體長 100 cm  觀賞魚類 否  其他中文名 鼬魚、海鯰(臺東)、多鬚鯰(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蘭嶼、綠島、東沙 
棲息環境 深海、礁區、近海沿岸、潟湖、
礁沙混合區 
模式種產地
日本長崎 
同種異名 Brotula borbonica, Brotula burbonensis, Brotula ensiformis, Brotula ferruginosus, Brotula formosae, Brotula japonica, Brotula jayakari, Brotula marginalis, Brotula muelleri, Brotula multicirrata, Brotula palmietensis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3(FAO,1999);Fishes of the families Ophidiidae and Bythitidae from Taiwan. Bull. Inst. Zool. Acad. Sin. v. 30 (no. 1): 9-18(Chen & Shao, 1991 )  Chen, L. J. etc. 199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MNH90063 ASIZP0054720 ASIZP0054724 ASIZP0056911 ASIZP0058070 ASIZP0058229 ASIZP0059693 ASIZP0071512 ASIZP0802402 ASIZP0806529 ASIZP0806538 ASIZP0912402 ASIZP0916529 ASIZP0916538 FRIP21070 FRIP21419 NMMBP02426 NMMBP04232 NMMBP08571 NMMSTP00077 NMNSF01580 NTOU-AE6202  
典藏基因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2012-01-15,柯慧玲,CO1,100% 2014-10-30,Kwang-Tsao Shao,CO1,100%
英文俗名 Reef cusk eel; Bearded brotula; Bearded cuskeel; Barbelled eel-pout; Goatsbeard brotula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圓而延長,近尾部處則是逐漸側扁。在其吻端及下頜,各有三對鬚。在鰓蓋骨的後方有一根強棘,但是往往被表皮所覆蓋。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109-139,臀鰭鰭條數80-106;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鰭;尾鰭鰭條數10。體呈茶褐色,其中腹部及胸鰭處的顏色較淡,背鰭和臀鰭的外緣顏色則較深。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淺礁區到深及650公尺之海域均有,產卵期在每7-8月。晝間棲身於洞隙中,夜間出外捕食小魚、小蝦蟹等。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東至夏威夷及皮特康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皆有分布。臺灣分布於南部、西南部、北部及東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一般為底拖網、延繩釣等漁法捕獲。屬於罕見的魚類,除了學術研究之外,由於有些腥味,比較不受一般人喜愛,食用的經濟價值並不大,因此幾乎看不見市場販售。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