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Microphis brachyurus brachyurus  
發音 
Microphis brachyurus brachyurus短尾腹囊海龍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leeker, 1853) 棲息深度 0 - 2公尺
中文名 短尾腹囊海龍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海龍科 經濟性 否 
科號科名 F295 Syngnathidae 食用魚類 否  中國大陸名 短尾腹囊海龍 
最大體長 22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短尾海龍、海龍 
世界分布 全球   台灣分布 東北部 
棲息環境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印尼西蘇門答臘 
同種異名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Fishes of Japan(Nakabo, 2002);Fishbase(2005);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4(FAO,1999)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Carpenter, K. E. etc. 1999 Nakabo T. 2002 Nakabo T. 2002 
典藏標本 ASIZP0059382 ASIZP0060062 ASIZP0068577 ASIZP0068601 ASIZP0068682 ASIZP0068697 ASIZP0068698 ASIZP0068699 ASIZP0068723 ASIZP0068803 ASIZP0068844 ASIZP0068851 ASIZP0068860 ASIZP0068861 ASIZP0068866 ASIZP0068870 ASIZP0068874 ASIZP0068875 ASIZP0072653 ASIZP0072654 ASIZP0072655 ASIZP0074894 ASIZP0805336 ASIZP0805337 ASIZP0805338 ASIZP0915336 ASIZP0915337 ASIZP0915338  
英文俗名 Short-tailed pipefish; Opossum pipefish; Short-tail pipe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特別的延長和纖細,無鱗,由一系列的骨環所組成;軀幹部的上側稜與尾部上側稜不相連接,下側稜則止於臀部骨環附近而不與尾部相接,中側稜則與尾部下側稜相接。吻略長,頭長為其1.5-1.7倍。主鰓蓋縱稜明顯而完整,軀幹部的中側稜及下側稜亦明顯。骨環 21+ 20-24;背鰭鰭條數 36-48;胸鰭鰭條數18-23;尾鰭鰭條數 9。體褐色,吻部具若干不顯之暗色橫紋,側稜上方有不顯之縱帶。

棲所生態

主要發現於相當淺的 (25-150 公分)且水流緩慢的淡水溪流、小河及河口。稚魚與亞成魚通常被發現於河口、而成魚被發現在淡水水域游動。以蠕蟲、甲殼動物及浮游動物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亞洲與大洋洲:包括斯里蘭卡、印度南部、尼古巴群島,向東至日本、社會群島。非洲:包括肯亞的東海岸南至納塔爾區域、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象牙海岸。西大西洋。包括佛羅里達、巴哈馬、墨西哥灣的北部與南部、安地列斯群島以及美國中南部沿岸至巴西。臺灣發現於東北部。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偶為潛水或網具捕獲,除學術研究及水族觀賞外,不具食用價值。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