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魚類資料庫改版公告

本站已進行改版,內容將不再更新。請改造訪 新網站

學名
Parupeneus pleurostigma  
發音 
Parupeneus pleurostigma黑斑海緋鯉
by: 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命名者 (Bennett, 1831) 棲息深度 3 - 46公尺
中文名 黑斑海緋鯉 有毒魚類 否 
科中文名 鬚鯛科 經濟性 是 
科號科名 F382 Mullidae 食用魚類 是  中國大陸名 黑斑副緋鯉 
最大體長 33 cm  觀賞魚類 是  其他中文名 秋姑、鬚哥、黑點秋哥(澎湖)、外海秋哥(澎湖) 
世界分布 印度至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  模式種產地
模里西斯 
同種異名 Parupenaeus pleurostigma, Parupeneus brandesii, Parupeneus pelurostigma, Pseudupeneus brandesii, Pseudupeneus pleurostigma, Upeneus brandesii, Upeneus pleurostigma   
參考文獻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5(FAO, 2001)  Bennett, E. T. 1831 沈世傑 編 Shih-Chieh Shen ed. 1993 
典藏標本 ASIZP0058471 ASIZP0058993 ASIZP0805850 ASIZP0915850 NMMBP04918 NMMBP04919 NMMBP08560 NMMSTP00138 NTUM04524  
典藏基因2015-10-23,Chia-Hao Chang,CO1,%
英文俗名 Sidespot goatfish; Sidedspot goatfish; Spotted goatfish; Whitespot goatfish; Blackspot goatfish 
瀕危狀態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頭稍大;口小;吻長而鈍尖;上頜僅達吻部的中央;上下頜均具單列齒,齒中大,較鈍,排列較疏;鋤骨與腭骨無齒。具頦鬚一對,末端達眼眶後緣下方,或稍後方。前鰓蓋骨後緣平滑;鰓蓋骨具二短棘;鰓膜與峽部分離;鰓耙數6-8 + 21-25。體被弱櫛鱗,易脫落,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無鱗;側線鱗數27-28,上側線管呈樹枝狀。背鰭兩個,彼此分離;第二背鰭最後軟條延長;胸鰭軟條數15-17(通常為16);尾鰭叉尾形。體呈黃灰色至淡紅色;體側鱗片上通常有淡藍色至自色之斑點和不規則之藍紋圍繞著眼眶;第一背鰭後部下方具一黑斑,其後具另一白色大橢圓斑;第二背鰭基底黑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向海礁坡砂石底質的棲地,或海藻密生的隱密處。肉食性的日行性魚類,白天只見它們忙著用觸鬚探索底棲的小生物,如小魚、小蝦、小蟹、多毛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 西起非洲東岸,東到夏威夷、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起琉球群島,南至羅的豪及拉帕島。臺灣各地皆有,但多分布在南部海域。 

漁業利用

數量不多,主要以手釣捕獲,在臺灣南部、蘭嶼、綠島一帶的礁岸區,終年都可釣到。為食用性魚,可煎、可煮,及煮味噌湯。特殊之覓食行為,故常被水族館做展示用。 

資料維護:黃世彬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網站營運: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