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物種受脅評估指標
 極危 Critically Endangered(CR)
當一個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符合以下(A - E)的任何一條標準時,該種群即列為極危 (CR): 
A.  種群數以下列任何一種形式減少:
1.  根據(且特別由於)以下任何一種方式觀察、估計、推斷或者猜測,過去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 種群數至少減少90%,其減少原因明顯是可逆、已知並且已經停止: 
a. 直接觀察 
b. 衡量物種豐富度指標 
c. 佔有面積、居留區的縮小和/或棲息環境質量下降
d.  被人實際或者潛在利用  
e. 受引進種、雜交種、疾病污染、競爭者或寄生者影響。
2. 根據(且特別由於)A1以下(a)-(e)任何一種方式顯現出、估計、推測或猜測在過去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該種群將至少減少80%。 其減少原因 仍未停止、不明或不可逆。
3.  根據(且特別由於)A1以下(b)-(e)任何一種方式設想或猜測在今後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最大到100年),該種群將至少減少80%。 
4.  根據(且特別由於)A1以下(a)-(e)任何一種方式資料,顯現出、估計、推測或猜測在任何10年(包括過去和將來)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最大到100年),該種群將至少減少80%,其減少原因 還沒停止。 
B.  符合B1(居留區)、B2(佔有面積)其中之一或同時符合兩者的地理範圍:
1.  估計一個種群的居留區少於100平方公里,並且估計符合以下a-c中的任何兩條:
a.  嚴重片斷化或已知只有一個居留區;
b.  觀察、估計、推論或懷疑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持續減少或下降: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棲息地的面積、範圍和/或質量
(iv)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v) 成熟個體數 
c.  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的劇烈變動: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iv) 成熟個體數
2.  估計一個種群的佔有面積少於10平方公里,並且估計符合以下a-c中的任何兩條:
a.  嚴重片斷化或已知只有一個居留區;
b.  觀察、估計、推論或懷疑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持續減少或下降: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棲息地的面積、範圍和/或質量
(iv)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v) 成熟個體數 
c.  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的劇烈變動: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iv) 成熟個體數
C. 估計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250,並且符合如下任何一條標準:
1.  預計今後3年或者一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最大到100年),成熟個體數將持續至少減少25%,或者
2. 觀察、設想或者推斷成熟個體數和種群結構以下列任何一種形式(a-b)持續衰退:
a.  種群結構符合以下任何一條 
(i) 估計不存在成熟個體數超過50的次族群,或者
(ii) 至少90%的成熟個體存在於一個次族群中;
b. 成熟個體數極度波動
D. 推斷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50
E. 定量分析表明今後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最大到100年),野外絕滅的機率至少達到50%
瀕危 Endangered(EN)
當一個種群未達到極危標準,但是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機率很高,符合以下標準(A - E)中任何一條標準時,該種群即列為瀕危 (EN):
A.  種群數以下列任何一種形式減少: 
1.  根據(且特別由於)以下任何一種方式觀察、估計、推斷或者猜測,過去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種群數至少減少70%,其減少原因明顯是可逆、已知並且已終止:
a. 直接觀察 
b. 衡量物種豐富度指標 
c. 佔有面積、居留區的縮小和/或棲息環境質量下降
d.  被人實際或者潛在利用  
e. 受引進種、雜交種、疾病污染、競爭者或寄生者影響。
2. 根據(且特別由於)A1以下(a)-(e)任何方面的觀察、估計、推斷或者猜測,過去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種群數至少減少50%,其減少原因可能尚未終止或不明或可逆;
3.  根據(且特別由於)A1以下(b)-(e)任何方面的推斷或者猜測,今後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最大到100年),種群數至少減少50%
4. 根據(且特別由於)A1以下(a)-(e)任何方面的觀察、估計、推斷或者猜測,包括過去和將來的任何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最大到100年),種群數至少減少50%,其減少原因可能還未終止。
B.  符合B1(居留區)、B2(佔有面積)其中之一或同時符合兩者的地理範圍:
1.  估計一個種群的居留區少於5000平方公里,並且估計符合以下條件a-c中的任何兩條:
a.  嚴重片斷化或已知只有5個居留區;
b.  觀察、估計、推論或懷疑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持續減少或下降: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棲息地的面積、範圍和/或質量
(iv)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v) 成熟個體數 
c.  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的劇烈變動: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iv) 成熟個體數
2.  估計一個種群的佔有面積少於500平方公里,並且估計符合以下條件a-c中的任何兩條: 
a.  嚴重片斷化或已知只有5個居留區;
b.  觀察、估計、推論或懷疑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持續減少或下降: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棲息地的面積、範圍和/或質量
(iv)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v) 成熟個體數 
 c.  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的劇烈變動: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iv) 成熟個體數
C. 推斷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2500,並且符合如下任何一條標準:
1.  預計5年或者二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最大到100年),成熟個體數將持續至少減少20%,或者 
2. 觀察、設想或者推斷成熟個體數和種群結構以下列(a-b)至少一種形式持續衰退:
a.  種群結構符合以下任何一條 
(i) 推測不存在成熟個體數超過250的次族群,或者
(ii) 至少有95%的個體都存在於一個次族群中;
b. 成熟個體數極度波動
D. 推斷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250。
E. 定量分析表明今後20年或者5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最大到100年),野外絕滅的機率至少達到20%。
易危 Vulerable(VU)
當一個種群未達到極危或瀕危標準,但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後,其野生種群面臨絕滅的機率較高,符合以下任何一條標準(A - E)時,該種群即列為易危 (VU):
A.  種群數以下列任何一種形式減少:
1.  根據(且特別由於)以下任何一種方式觀察、估計、推斷或者猜測,過去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種群數至少減少50%,其減少原因明顯可逆、已知並且已終止:
a. 直接觀察 
b. 衡量物種豐富度指標 
c. 佔有面積、居留區的縮小和/或棲息環境質量下降
d.  被人實際或者潛在利用  
e. 受引進種、雜交種、疾病污染、競爭者或寄生者影響。
2. 根據(且特別由於)A1以下(a)-(e)任何方面的觀察、估計、推斷或者猜測,過去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種群數至少減少30%,其減少原因可能還未終止或不明或可逆; 
3.  根據(且特別由於)A1以下(b)-(e)任何方面的推斷或者猜測,今後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最大到100年),種群數至少減少30%,其減少原因可能還未終止或不明或可逆;
4. 根據(且特別由於)A1以下(a)-(e)任何方面的觀察、估計、推斷或者猜測,包括過去和將來任何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最大到100年),種群數至少減少30%,其減少原因可能還未終止。
B.  符合B1(居留區)、B2(佔有面積)其中之一或同時符合兩者的地理範圍:
1.  估計一個種群的居留區少於20,000平方公里,並且估計符合以下條件中的任何兩條:
a.  嚴重片斷化或已知只有10個居留區;
b.  觀察、估計、推論或懷疑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持續減少或下降: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棲息地的面積、範圍和/或質量
(iv)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v) 成熟個體數 
c.  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的劇烈變動: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iv) 成熟個體數
2.  估計一個種群的佔有面積少於2000平方公里,並且估計符合以下條件中的任何兩條: 
a.  嚴重片斷化或已知只有10個居留區;
b.  觀察、估計、推論或懷疑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持續減少或下降: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棲息地的面積、範圍和/或質量
(iv)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v) 成熟個體數 
 c.  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的劇烈變動:
(i)  居留區
(ii) 佔有面積
(iii)  居留區或次族群的數目
(iv) 成熟個體數
C. 推斷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10,000,並且符合如下任何一條標準:
1.  預計今後10年或者三個世代內(或更長的時間, 最大到100年),成熟個體數將持續至少減少10%,或者 
2. 觀察、設想或者推斷成熟個體數和種群結構以下列(a-b)至少一種形式持續衰退:
a.  種群結構符合以下任何一條 
(i) 估計不存在成熟個體數超過1000的次族群,或者
(ii) 所有個體都存在於一個次族群中;
b. 成熟個體數極度波動
D. 種群非常小,或者受到以下任何一種情況的限制:
1.  推斷種群的成熟個體數少於1000
2. 種群的佔有面積(典型的是小於20平方公里)或者地點數目(典型的是少於5個)有限,容易受到人類活動(或者由於人類活動造成影響力增加的隨機事件)的影響,在未知的將來,可能在極短時間內成為極危種群,甚至絕滅。
E.  定量分析顯示今後100年內,野外絕滅的機率至少達到10%

IUCN紅皮書瀕危等級指標引用統一格式
1. 為更好地應用IUCN瀕危等級及標準引用的統一格式,IUCN建議使用下列引用形式:(翻譯成其他語言時,必須把括弧中縮寫的字母代碼加在後面):
  絕滅(EX) Extinct (EX) 
  野外絕滅(EW) Extinct in the Wild (EW) 
  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瀕危(EN) Endangered (EN)
  易危(VU) Vulerable (VU)
  近危(NT) Near Threatened (NT)
  無危(LC) Least Concern (LC)
  數據缺乏(DD) Data Deficient (DD)
  未做評估(NE) Not Evaluated(NE)
2.  極危、瀕危及易危的指標中,有一個主要指標和次要指標,字母加上數字的分層編號系統。這些主要指標和次 要指標(共有三個層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瀕危評估,所有這些作為指定受威脅等級的指標必須在瀕危等級之後詳細說明。易危之下包含指標A-C和D,該分層目錄的第一個層級用數字(1 - 4)標明,達到一個 指標以上的用“+”隔開。第二層級用字母(a - e)標明,以上均不帶標點符號。指標B和C的第三層級使用羅馬數字(i-v), 羅馬數字應置於括號中(前面的字母與括號之間沒有空格)。羅馬數字超過一個時,用逗號隔開。達到超過一個主要指標時,用分號隔開。範例如下:
  EX EN B1ac(i, ii, iii) 
  CR A 2c+3c; B1ab(iii)
  EN B2ab(i,ii,iii) 
  EN A1c; B1ab(iii);C2a(i) 
  EN B1ab(i,ii,v)c(iii,iv); B2b(i)c(ii,v) 
  CR A1cd EN A2c;D
  CR D 
  VU C2a(ii) 
  EN B2b(iii)c(ii) 
  VU B1ab(iii)+2ab(iii) 
  VU A2c+3c 
  VU D1+2 
  VU D2 
  EN A2abc+3bc+4abc; B1b(iii,iv,v)c(ii,iii,iv)+2b(iii,iv,v)c(ii,iii,iv)

IUCN紅皮書名詞定義
1. 種群(Population)和種群大小(Population Size)(指標A, C 和D)
  種群這個術語在該紅皮書指標中有著特殊的含義,不同于普通生物學上的用法。種群是一分類單元所有個體的總和。由於生命形式千差萬別,爲了實用,種群數僅表示爲成熟個體數。但是生活史的某些階段或者整個生活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他分類單元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其對寄主分類單元的生物學相關價值。
2. 次族群(Subpopulations)(指標B和C)
  次族群是種群在地理上或者其他方面被片斷化的群體,各次族群之間很少發生交流(典型的是每年有一個或更少的個體成功地遷移或者有效地進行基因交流)。 
3. 成熟個體(Mature individuals)(指標A, B, C和D)
  成熟個體數是已知、估計或者推測的具有繁殖能力的個體的總數。估算該數值時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a. 不具繁殖能力的成熟個體,應排除(如密度過低不能受精)
b. 成熟個體數計算的是具有繁殖能力的個體,因此應排除在野外條件下由於環境、行爲等因素所造成的有繁殖障礙的個體
c. 對於成熟個體數具有自然波動性質的種群,使用低評估值,大多數情況下低於平均值
d. 一個繁殖系的繁殖單位應以個體進行計算,除非這些繁殖個體不能獨立生存(如珊瑚)
e. 對於在生活史的某個時期成熟個體的全部或部分自然死亡的分類單元,估計成熟個體數應當在成熟個體可以繁殖的時候進行
f. 重新引進的個體,只能在生育過後代之後才能算作爲成熟個體
4. 世代(Generation)(指標A, C和 E)
  世代長度是當前群體(種群中新生個體)的上一代的平均年齡。因此,世代長度反應了一個種群中繁殖個體的周轉率。除個體只繁殖一次的分類單元外,其他分類單元的該數值都大於其首次繁殖年齡。在受到威脅而世代長度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應該運用更自然(如受干擾前)的世代長度。
5. 減少(Reduction)(指標A)
  減少是指成熟個體數的減少,應該用特定的時間段(年)內減少的百分比來表示,儘管這種衰退不一定會繼續。除非有確鑿的證據,不應把減少解釋爲自然波動的一部分。自然波動的暫時性下降趨勢通常不能認爲是一種減少。
6. 持續下降(Continuing decline)(指標B和 C)
  持續下降是指最近、現在或者不久的將來存在的衰退(可能平穩,可能不規則,也可能是零星現象)。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此種衰退必將繼續。通常波動不能算作持續下降,但是除非在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不應該把觀察到的數量減少當作一種波動。
7. 劇烈變動(Extreme fluctuations)(指標B和 C)
  劇烈變動發生在許多種群大小或分佈面積變化範圍大、速度快且頻繁的分類單元,典型劇烈變動的變異範圍超過一個數量級(即增加10倍或者減少10倍)。
8. 嚴重片斷化(Severely fragmented)(指標B)
  嚴重片斷化是指因爲一分類單元的大多數個體生活於小的及相對被隔離的次族群(特定情況下,可以根據棲息地資訊推測),從而增加了該分類單元絕滅的危險。由於與其他次族群重新合併的機會減少,這些小的次族群可能會絕滅。
9. 分佈範圍(Extent of occurrence)(指標A和 B)
  分佈範圍是指環繞一分類單元所有已知、推斷或預計的目前出現位點(不包括遊蕩情況)在內的最短連續假想邊界所包含的面積(見圖2)。此數值可能不包括該分類單元在整個分佈範圍內不連續或未接合在一起的地方(比如明顯不適合棲息的較大區域)(見"佔有面積",下第10條)。分佈範圍經常用最小凸多邊形的面積來度量(該最小多邊形的所有內角不能超過180度,並要包含所有出現位點)。
  圖:分佈範圍和佔有面積之間的差別範例。
(上)表示已知、推斷或預計的出現位點的空間分佈。
(中)表示分佈範圍的可能邊界,邊界內的面積爲分佈範圍面積。
(下)表示一種佔有面積的計算方法,佔有面積爲出現位點所在的方形樣格的面積的總和。
10. 佔有面積(Area of occupancy)(指標A, B和D)
  佔有面積是一分類單元在“分佈範圍”(見上第9條)內實際佔有的面積(不包括遊蕩情況)。該數值表明一分類單元常常並不在其分佈範圍的整個區域記憶體在,例如分佈範圍可能包括不適合的棲息地。在某些情況下(如是遷徙種類的集體巢穴位點、攝食位點)佔有面積是滿足一分類單元現存種群的任何階段生存所必需的最小面積。佔有面積的大小是測量時所使用的比例尺的函數,應該根據該分類單元的相關生物學特點、威脅特性和可用資料來選定適當的比例尺(見序言第7條)。爲避免因使用不同的比例尺來估算佔有面積而導致的評估不一致和偏離,有必要應用比例尺修正因數,來使評估值指標化。但由於不同分類單元有不同的比例尺與面積的相關性,很難制定嚴格的指導方案來進行指標化。
11. 居留區(Location)(指標 B和 D)
  居留區屬於地理上或生態上獨特的區域,即使是一個單獨的致危事件(如污染)也能很快影響到目前處於此區域的一分類單元的所有個體。一個居留區的大小取決於致危事件發生時所覆蓋的地域,也可能包括一個或多個次族群的所有或部分個體。在分類單元受多於一個致危事件影響的地方,居留區的確定需要考慮最嚴重的可能致危因素。 
12. 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指標E)
  量分析是指根據已知的生活史、棲息地要求、致危因素以及任何具體的管理方式等資訊,來估計一分類單元的滅絕可能性的任何一種分析形式。種群生存力分析(PVA)就是其中一種技術。定量分析應該充分利用所有相關的可用資料。在資訊有限的時候,這些可用資料可用於估計滅絕危險(例如,估計隨機事件對棲息地的影響)。定量分析結果中給出的假想(必須是正確的、可靠的),以及所用資料和資料中的不確定因素或定量模型應作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