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ychostoma barbatulum (Pellegrin, 1908) 臺灣白甲魚 F102 Cyprinidae 鯉科
俗名苦花、鯝魚、苦偎、齊頭偎、臺灣鏟頜魚。棲息於純淡水,深度0-1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有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臺灣、中國,產於臺灣北部、中部、南部、東部,最大體長45 cm,模式種產於臺灣日月潭。
體延長而近於紡綞形,尾部側扁。頭寬廣而稍尖。吻短,圓鈍而突出;成魚吻端具多個堅硬的追星。口下位,口橫裂而寬廣,上頜前方吻褶發達,下頜有發達的角質邊緣,前緣平直而成鏟狀。具兩對短小口鬚,不易察覺。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鰓耙數32-34。鱗片中等大,腹鰭基部具狹長的腋鱗;側線完整,略成弧形,側線鱗數45-47。背鰭最後一枝不分枝鰭條為光滑之軟條,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9(分枝軟條)。體呈銀白色,體背部為灰黃綠色,腹部淺黃至淡白色。體側及背部鱗片具新月形的黑點;背鰭鰭膜的末端有黑色的斑紋。
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河川上游水質冷而清澈的水域,但對環境的適應力遠甚於冷水性之虹鱒。以落差稍大的河川較多,藏身於深潭或石縫間。以附著於石頭上的藻類為主食,也攝取小型之無脊椎動物。
廣泛分布於中國大陸東側長江以南與臺灣之淡水域。臺灣名地河川之中、上游及其支流皆有分布。
為臺灣河川最主要的溪釣種類之一。近年來,水產試驗所及民間均已開始嘗試人工養殖,為頗具養殖潛力之本土性魚種。通常以鹽烤、紅燒或清蒸(大型)均可。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