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nephelus amblycephalus (Bleeker, 1857) 
發音 
 鑲點石斑魚 F338 Serranidae 鮨科
俗名黑點格仔、石斑、過魚、中溝、黑點鱠(澎湖)、硓[石古]鱠(澎湖)。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深度80-20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南部、北部、澎湖、蘭嶼,最大體長50 cm,模式種產於印尼安汶島。
體長橢圓形,頭較大,大於體高,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5-3.0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窄,中央微凹。眼較小,短於吻長。口大;上頜骨後端延伸至眼後緣下方;上頜前端有一能倒伏之牙齒;兩側齒細圓錐狀,排列不規則;下頜前端有較大圓錐狀齒;腭骨和鋤骨均具齒。鰓耙數8+14-16。前鰓蓋骨後角具3-6個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7-52;縱列鱗數90-121。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5-16;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淺褐色,體側具6條暗褐色橫帶,帶之前後緣各有黑點列:第一條位於項部,第二及第三條延伸至背鰭硬棘部,第四及第五條延伸至背鰭軟條部及臀鰭,第六條位於尾柄上。背、臀鰭軟條部及尾鰭具褐色斑點。
主要棲息於水深80-130公尺處之礁石區或石礫區海域。以魚類為食。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安達曼海、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菲律賓、日本、臺灣、南中國海、阿拉夫拉海、澳洲西北部及斐濟等地。臺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北部及澎湖等海域。
一般漁法以延繩釣捕獲。清蒸或煮湯皆宜。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