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nephelus chlorostigma (Valenciennes, 1828) 
發音 
 密點石斑魚 F338 Serranidae 鮨科
俗名石斑、過魚、白麻、碎米鱠、珠鱠。棲息於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潟湖,深度4-290公尺,無毒性,可食用,無觀賞價值,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西太平洋,產於臺灣西部、澎湖、小琉球,最大體長75 cm,模式種產於塞舌爾。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8-3.3倍。頭背部斜直;眶間區微凹。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或無,兩側齒細尖,下頜約2-4列。鰓耙數8-11+15-18。前鰓蓋骨後緣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8-53;縱列鱗數96-122。背鰭鰭棘部與軟條部相連,無缺刻,具硬棘XI,軟條16-18;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延伸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但短於後眼眶長;尾鰭截形或略為彎月形。頭部、體側及各鰭具小、不規則且彼此緊貼的暗褐色斑點,底色則形成淡色網狀條紋;尾鰭通常具白緣。
熱帶海域常見之魚類,生活棲所多變,自海藻床至水深200公尺處之外礁斜坡區皆可見其蹤跡,亦常見於砂泥底之大陸棚。主要以小魚為食,亦捕食甲殼類。大約長至35-45公分時會性轉變,由雌性轉為雄魚,但並非所有的雌魚會性轉變。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新加勒多尼亞。臺灣西部及澎湖海域最多。
具經濟性之食用魚。一般漁法以拖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