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enisthmus polyzonatus (Klunzinger, 1871) 
發音 
 多紋峽塘鱧 F458 Xenisthmidae 峽塘鱧科
俗名甘仔魚、狗甘仔。棲息於礁區、近海沿岸、潟湖、礁沙混合區,深度8-30公尺,無毒性,不可食用,無觀賞價值,不是經濟性魚類,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產於臺灣東沙、南沙,最大體長3 cm,模式種產於埃及。
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 11。臀鰭:Ⅰ/ 10;胸鰭:17;腹鰭:Ⅰ/ 5。縱列鱗 58;橫列鱗 22;背鰭前鱗 20。體長為體高的7.3倍;為頭長的4.3倍。頭長為吻長的3.7倍;為眼徑的5.9倍。尾柄較短,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1倍。體延長,背緣及腹緣稍平直,側扁,尾柄較短,尾柄長度不大於尾柄高度。頭中大,平扁,頸部沒有低皮棘。頭部具有5個感覺管孔。臉頰不顯著突出,無縱行感覺乳突線,僅具有2~3個小乳突。吻短,吻長小於眼徑。眼中大,背側位,不突出背緣;眼下緣無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僅具有1條由眼下方斜向前方的感覺乳突線。鼻孔每側兩個,分離:前鼻孔呈短管狀,位於上唇;後鼻孔圓形位於眼前緣。口中大,前上位,下頜突出上頜,口裂向後延伸至對應於眼睛中位。上、下頜齒形狀細尖,無犬齒。唇稍厚,發達,下唇游離腹緣,向下延伸,具有包縫。舌游離。鰓孔寬大,側位,向前向下延伸至眼睛中部的下方。前鰓蓋骨後緣有5個感覺管孔,鰓蓋上方有4個感覺管孔。鰓被架6條。魚體佈有許多細小和埋於皮下的圓鱗。無側線。背鰭2個:第1背鰭低平,起於胸鰭基部後上方,棘條柔軟,第5棘稍長,後端不會延伸到第2背鰭起點;第2背鰭較長,平放時不延伸至尾鰭基部。臀鰭起點與第2背鰭相對。胸鰭基部寬大,長圓形,下側位。腹鰭小,短於胸鰭,左右腹鰭分離,不相連、癒合。尾鰭圓形,短於頭長。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則較短鈍,後緣凹入。魚體呈淡黃色,腹側淺黃色;頭以及身體側面約具有13條狹窄的深色橫帶;自下頜前端經吻、眼睛的後方至鰓蓋骨上方具有1條細縱帶;自眼中央向下至下頜後端具有1深色橫紋。第1背鰭鰭膜上具有2個斜帶;第2背鰭具有數條縱行的條紋;尾鰭具有3~4列弧形條紋,基部具有1黑色大圓斑。
暖水性近海岸的小型底層魚類,棲息於珊瑚礁底質為砂礫的石礫區及退潮後的水窪內,深度可達水深30m處。肉食性,攝食小魚、甲殼類。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由紅海到薩摩亞,北到臺灣、日本沖繩群島。臺灣分布於西南海域的東沙群島及南海的太平島。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NL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